時間: 2023-08-31 瀏覽量:2043
目錄
附表
1.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情況統計表
2.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現狀人員統計表
3.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現狀統計表
4.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情況統計表
5.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6.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7.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現狀統計表
8.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表
9.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建設項目規劃表
10.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投資估算明細表
附圖
1.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圖
2.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衛星影像圖
3.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其他保護地位置關系圖
4.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系圖
5.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地權屬圖
6.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現狀圖
7.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圖
8.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
9.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分布圖
10.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布圖
11.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管轄范圍示意圖
12.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施現狀圖
13.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布局圖(近期)14.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布局圖(遠期)
15.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規劃圖
附件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公布山西太寬河等5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國辦發〔2018〕41號
2.《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建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批復》,吉政函〔2015〕4號
3.《關于成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批復》,中吉森企字〔2016〕2號
4.《關于成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通知》,吉森松林企發〔2016〕8號
5.國有林權證
6.《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24-2033年)》,征求意見
第1章自然保護區概況
1.1范圍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吉林省撫松縣東南部漫江鎮,地處長白山西坡、頭道松花江上游兩岸,在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經營區內。
保護區范圍包括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錦北、老嶺、黑河3個林場部分林地,保護區的東南部緊鄰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余邊界與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經營區接壤。
地理坐標為東經127°33′25"—127°47′04",北緯41°50′06"—41°59′52";東西極寬約16.2km,南北極長約17.6km;保護區總面積1335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5299hm2、緩沖區面積3703hm2、實驗區面積4348hm2。
保護區邊界自西北方向(127°33′25″E,41°59′29″N)起,沿北側邊界向東經過5個拐點(127°35′22″E,41°59′11″N;127°37′27″E,41°59′33″N;127°38′29″E,41°59′19″N;127°40′19″E,41°59′52″N;127°41′5″E,41°59′44″N)至拐點(127°41′5″E,41°59′10″N),沿東側邊界向東南方向經過11個拐點(127°41′50″E,41°59′10″N;127°41′50″E,41°58′20″N;127°42′32″E,41° 58′8″N;127°42′27″E,41°56′27″N;127°41′40″E,41°54′6″N;127°44′8″ E,41°52′59″N;127°45′16″E,41°53′1″N;127°43′48″E,41°51′36″N;127° 44′46″E,41°51′29″N;127°45′17″E,41°51′8″N;127°47′4″E,41°50′31″N)至拐點(127°47′4″E,41°50′6″N),沿南側邊界向西方向經過5個拐點(127°44′11″E,41°50′21″N;127°43′11″E,41°50′24″N;127°42′3″E,41°50′25″N;127°41′58″E,41°50′52″N;127°40′21″E,41°51′2″N;)至拐點(127°39′44″E,41°50′57″N),沿西側邊界向西北方向經過15個拐點(127° 38′8″E,41°52′52″N;127°38′36″E,41°53′50″N;127°39′48″E,41°53′2″ N;127°39′59″E,41°52′59″N;127°39′14″E,41°53′51″N;127°39′37″ E,41°53′47″N;127°39′2″E,41°54′18″N;127°38′20″E,41°54′13″N;127° 36′58″E,41°55′36″N;127°37′39″E,41°56′3″N;127°36′31″E,41°56′23″ N;127°34′37″E,41°57′54″N;127°34′45″E,41°58′19″N;127°34′14″E,41°58′11″N;127°33′35″E,41°58′36″N)至起點。
保護區核心區,位于保護區中心位置,被緩沖區包圍著,外邊界自北(127°38′53.404″E,41°59′7.58″N)方向起,沿北側邊界向東經過6個拐點(127°38′55.545″E,41°59′18.288″N;127°39′37.305″E,41°59′11.863″N;127°39′40.517″E,41°58′30.104″N;127°40′59.753″E,41°58′26.891″N;127°41′39.371″E,41°57′32.283″N;127°41′6.178″E,41°57′30.141″N)至拐點(127°41′9.39″E,41°56′22.684″N),沿東側邊界向東南方向經過11個拐點(127°42′5.712″E,41°55′39.211″N;127°41′48.58″E,41°55′20.366″N;127°41′7.463″E,41°55′20.366″N;127°40′40.051″E,41°55′4.947″N;127°40′53.757″E,41°54′56.381″N;127°40′40.051″E,41°54′44.388″N;127°40′41.765″E,41°54′15.263″N;127°41′.610″E,41°53′44.426″N;127°44′5.637″E,41°52′37.61″N;127°44′45.041″E,41°52′42.75″N;127°44′5.637″E,41°52′1.633″N)至拐點(127°43′2.248″E,41°52′3.346″N),沿南側邊界向西方向經過4個拐點(127°40′38.338″E,41°52′30.758″N;127°40′19.493″E,41°53′27.294″N;127°39′58.934″E,41°54′11.837″N;127°39′36.663″E,41°54′39.248″N)至拐點(127°38′58.972″E,41°54′56.381″N),沿西側邊界向西北方向經過7個拐點(127°39′2.398″E,41°55′35.784″N;127°38′14.428″E,41°56′3.196″N;127°37′48.73″E,41°56′27.181″N;127°36′57.334″E,41°56′54.592″N;127°36′50.481″E,41°57′18.577″N;127°36′21.356″E,41°57′28.856″N;127°36′17.93″E,41°57′56.268″N;127°35′57.371″E,41°58′6.547″N)至起點。
保護區緩沖區,位于核心區外圍,其東北部與保護區邊界重疊,其西南部被保護區實驗區半包圍著;緩沖區外邊界自西北方向(127°35′21.394″E,41°58′57.943″N)起,沿北側邊界向東經過5個拐點(127°35′22″E,41°59′11″N;127°37′27″E,41°59′33″N;127°38′29″E,41°59′19″N;127°40′19″E,41°59′52″N;127°41′5″E,41°59′44″N)至拐點(127°41′5″E,41°59′10″N),沿東側邊界向東南方向經過7個拐點(127°41′50″E,41°59′10″N;127°41′50″E,41°58′20″N;127°42′32″E,41°58′8″N;127°42′27″E,41°56′27″N;127°41′40″E,41°54′6″N;127°42′2.728″E,41°54′4.27″N;127°45′14.608″E,41°52′58.312″N)至拐點(127°43′50.218″E,41°51′46.214″N),沿南側邊界向西方向經過4個拐點(127°42′54.981″E,41°51′46.357″N;127°40′32.785″E,41°52′27.474″N;127°39′53.381″E,41°53′27.436″N;127°38′24.294″E,41°55′.292″N)至拐點(127°37′46.603″E,41°55′45.693″N),沿西側邊界向西北方向經過7個拐點(127°36′38.931″E,41°56′39.659″N;127°35′56.101″E,41°57′27.629″N;127°35′35.542″E,41°57′50.757″N;127°35′13.271″E,41°58′17.312″N)至起點。
保護區實驗區,位于保護區西南部,與保護區西南邊界重疊,其東北部半包圍著保護區緩沖區;實驗區外邊界自西北方向(127°33′25″E,41°59′29″N)起,沿北側邊界向東經過5個拐點(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至拐點(127°47′6.523″E,41°50′33.163″N),沿東側邊界向東南方向經過6個拐點(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127°47′6.523″E,41°50′33.163″N)至拐點(127°47′4″E,41°50′6″N),沿南側邊界向西方向經過5個拐點(127°44′11″E,41°50′21″N;127°43′11″E,41°50′24″N;127°42′3″E,41°50′25″N;127°41′58″E,41°50′52″N;127°40′21″E,41°51′2″N;)至拐點(127°39′44″E,41°50′57″N),沿西側邊界向西北方向經過15個拐點(127° 38′8″E,41°52′52″N;127°38′36″E,41°53′50″N;127°39′48″E,41°53′2″N;127°39′59″E,41°52′59″N;127°39′14″E,41°53′51″N;127°39′37″ E,41°53′47″N;127°39′2″E,41°54′18″N;127°38′20″E,41°54′13″N;127° 36′58″E,41°55′36″N;127°37′39″E,41°56′3″N;127°36′31″E,41°56′23″ N;127°34′37″E,41°57′54″N;127°34′45″E,41°58′19″N;127°34′14″E,41°58′11″N;127°33′35″E,41°58′36″N)至起點。
1.2歷史沿革
2015年1月,經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2015〕4號文批準建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2018年,由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8〕41號文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6年1月,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以吉森松林企發〔2016〕8號批準設立保護區管理機構,成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直屬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保護區管理處行政級別為副處級,是保護區專門管理機構,負責保護區全面工作。
保護區自然資源管護實行管理處—中心管理站—管理站三級管理體系。
1.3保護區類型
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1.4主要保護對象
主要保護對象為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包括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黃檗、紫椴、鉆天柳、野大豆等。
1.5與其他保護地位置關系
保護區與吉林松江河國家森林公園交叉重疊,重疊面積為1222.86hm2。見圖1-1: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吉林松江河國家森林公園位置關系圖。
圖1-1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吉林松江河國家森林公園位置關系圖保護區的東南部與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見圖1-2: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關系圖。
圖1-2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關系圖
1.6區域概況
1.6.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撫松縣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頭道松花江上游,長白山西麓,東經127°01′-128°06′,北緯41°42′-42°49′。北與樺甸市、敦化市以二道松花江為界,南與臨江市、長白縣接界,東與安圖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西與靖宇縣、江源區相連。南北最大距離124km,縣區東西最大距離87km??h城在撫松鎮,屬白山市,全境土地幅員面積為6530km2。
(2)地形地貌
撫松縣地處長白山腹地,地勢東高西低。境內群山起伏,河谷平地很少,長白山脈,橫貫境內。境內最高峰白云峰,位于長白山天池西坡景區,海拔2691m,最低點兩江口,位于頭道松花江與二道松花江匯流處,海拔416.5m。
(3)氣候
撫松縣屬寒溫帶濕潤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積雪深;夏季短促,較熱,雨量集中;春秋兩季冷空氣活動十分活躍,氣候多變,冷暖階段性變化顯著。多年平均氣溫3.5℃,一月平均氣溫-15.2℃,極端最低氣溫-40.5℃;七月平均氣溫20.2℃,極端最高氣溫34.3℃.。平均無霜期是116天。年平均降水量816.2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9月。2020年,全縣最高氣溫31.1℃,最低氣溫-34.8℃,年平均氣溫,4.4℃,年平均降水量898.2mm,年日 照時數為3257.8小時。
(4)土地
撫松縣土地面積615311.22hm2,耕地21750.84hm2,占總面積的3.53%;園地5796.53hm2,占總面積的0.94%;林地551102.95hm2,占總面積的89.56%;牧草地5.4hm2,占總面積的0.001%;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408.1hm2,占總面積的1.37%;交通用地3176.16hm2,占總面積的0.51%;水域8694.43hm2,占總面積的1.41%;撫松縣未利用土地16376.81hm2,占總面積的2.66%。
(5)水文
撫松縣水系屬松花江水系,縣內的主要支流有頭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等。水利資源豐富,漫江作為頭道松花江的上游河道長度為153km,從河源到河口總落差為1258m,平均坡降8.2%,流域面積2781km2,河口處多年平均流量為44.1s/m3。
1.6.2人文社會環境
(1)資源條件
吉林省撫松縣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森林植被類型多樣,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9%以上。做為重點林區縣和著名人參產地,撫松縣也被稱為“中國人參之鄉”。這里空氣優良,適宜人居。
撫松縣已發現礦產資源有金屬、非金屬、能源、礦泉水4大類;水資源總量為35.07億m3,地表水資源26.3億m3,河流總長度2160.7km,河網密度0.33km/km2,徑流總量32.69億m3。撫松縣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優越的繁衍生息的條件,是野生動物資源重要富集區域。境內野生脊椎動物47屬442種(其中獸類63種、鳥類277種、兩棲類13種、爬行類16種、魚類73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東北虎、棕熊、馬鹿、猞猁、香獐、獾、黑熊等52種。
撫松不僅是“東北三寶”的故鄉,而且素有“立體資源寶庫”之稱。境內有野生植物823屬3900多種。有大量營養豐富、味道獨特、無污染的可食用植物。人參、五味子等10多種道地中藥材產量居全國之首。撫松的野生植物還有許多具有釀酒、蜜源、香料、油料、工業原料及觀賞等價值。。
(2)行政轄區與人口
撫松縣人民政府駐距撫松鎮22km的新行政中心,轄11個鎮,3個鄉,共130個村??側丝?/span>27.1萬,民族以漢族為主,有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侗族、壯族、錫伯族等13個少數民族。
1.7保護區概況
1.7.1自然地理
(1)地質與地貌
保護區主要為長白山主峰白頭山西坡山前熔巖臺地?;诪樾?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巖,上覆古代湖相沉積的黃土狀粘土,厚度一至數米不等,質地均勻,粘重而緊實,不易透水,有時下面有沖積性砂礫。山前熔巖臺地有三種不同情況,一種稱“雞爪埠”臺地,因受流水切割形成1—2m起伏的地形十分普遍,狀如雞爪。生長以紅松闊葉林為主的林分。一種是沼澤臺地,切割輕微,臺地寬平,中央低洼,四周閉塞,因透排水不良而形成沼澤,生長以長白落葉松為主的林分。第三是“石塘”臺地,多呈帶狀延伸,地表滿布玄武巖大石塊。其形成可能與火山噴發時遺留下的熔巖流有關。生長以長白落葉松為主的林分。此外,尚有少量山地和河谷地。全區最高海拔1076m,最低海拔460m,相對高差616m。
(2)水文
保護區屬松花江水系,區內大小河流眾多,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河流為頭道松花江,其它支流還有樺皮河、螞蟻河、高麗河、老黑河的部分河段都在保護區內。頭道松花江的源頭和上游也稱為漫江,發源于長白山西麓的兩個主要高峰望天鵝峰和張草帽頂峰,主要支流有樺皮河、葦沙河、錦江、高麗河、板石河、堿廠河和老黑河等,與湯河匯成頭道松花江。漫江河道長度為153km,從河源到河口總落差為1258m,平均坡降8.2%,流域面積2781km2,河口處多年平均流量為44.1s/m3。
樺皮河河道長度45.4km,平均寬度26m,年平均流量26.1m3/s。螞蟻河河道長9.9km,平均寬度27m,年平均流量21.3m3/s。高麗河道長道長8.2km,平均寬度25m,年平均流量29.2m3/s。老黑河河道長35.7km,平均寬度28m,年平均流量35.4m3/s。
(3)氣候
保護區位于撫松縣屬中國東北部山區寒溫帶濕潤氣候區。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溫暖多雨,春季風大干燥,秋季涼爽多霧,垂直氣候結構明顯。年均溫4.9—7.3℃,海拔1000m以下的山下部,年均溫2.0-4.9℃,積溫為1928.6℃,一年中月均溫有七個月在0℃以上,有五個月在0℃以下,無霜期109—141天。
保護區為東北地區降水較多的地方。隨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多。全年降水量600—1340mm,山下部為600—800mm,山上部達1340mm,1960年曾達到1809.1mm,年內各月差異很大。年平均相對濕度65—74%,按干燥度公式計算,屬濕潤森林區。由于氣溫低,降水多,下墊面密布森林,蒸發量相對少,山下部為1029—1230mm,生長季蒸發量710—1035mm,占全年的63—84%。全年日照時數2271—2503h,日照百分率51—56%,5-9月日照時數860-1125h,占全年日照時數的38—45%,5月最多,12月最少。山下部平均風速以春天最大,為3.2m/s,夏季最小,為1.8m/s。山下部一般為七個月,平均降雪40—70天,平均積雪日130—150天,最長為160天。平均雪深30—50cm,最深達1m。
(4)土壤
保護區土壤分為5個類13個亞類。其分布規律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響,呈現有規律的更替。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土壤類型依次為中山棕色針葉森林土、低山暗棕色森林土、臺地白漿土、臺谷地沼澤土、河谷泛濫地土。
1.7.2土地權屬及土地利用現狀
(1)土地或資源的權屬關系
保護區土地總面積為13350hm2,土地和資源權屬全部為國有。保護區范圍內無地權、林權糾紛。
(2)地類構成
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濕地、耕地、種植園用地、林地、草地、商業服務業用地、工礦用地、住宅
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用地等13個一級類、72個二級類。吉林頭道松花江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統計情況見表1-1。
表1-1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統計表
序號 | 一級地類 | 二級地類 | 面積(hm2) | 序號 | 一級 地類 | 二級地類 | 面積(hm2) |
1 | 濕地 | 合計 | 144.52 | 8 | 住宅 用地 | 合計 | 0.17 |
森林沼澤 | 144.17 | 城鎮住宅用地 | 0.08 | ||||
沼澤草地 | 農村宅基地 | 0.09 | |||||
內陸灘涂 | 0.35 | 9 | 公共 管理 與公 共服 務用 地 | 合計 | 0.43 | ||
沼澤地 | 機關團體新聞出版用地 | 0.06 | |||||
2 | 耕地 | 合計 | 7.57 | 公共設施用地 | 0.37 | ||
水田 | 公園與綠地 | ||||||
旱地 | 7.57 | 10 | 特殊 用地 | 合計 | |||
3 | 種植園用地 | 合計 | 59.04 | 特殊用地 | |||
果園 | 11 | 交通 運輸 用地 | 合計 | 80.35 | |||
其他園地 | 59.04 | 公路用地 | 61.84 | ||||
4 | 林地 | 合計 | 13004.52 | 城鎮村道路用地 | |||
喬木林地 | 12942.2 | 農村道路 | 18.51 | ||||
灌木林地 | 0.78 | 12 | 水域 及水 利設 施用 地 | 合計 | 114.93 | ||
其他林地 | 61.54 | 河流水面 | 108.75 | ||||
5 | 草地 | 合計 | 24.55 | 水庫水面 | 4.3 | ||
其他草地 | 24.55 | 坑塘水面 | 1.77 | ||||
6 | 商業服務業用地 | 合計 | 0.45 | 溝渠 | |||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 0.45 | 水工建筑用地 | 0.11 | ||||
物流倉儲用地 | 13 | 其他 土地 | 合計 | 2.54 | |||
7 | 工礦用地 | 合計 | 3.76 | 設施農用地 | 0.15 | ||
采礦用地 | 3.76 | 裸土地 | 2.39 | ||||
合計:13350hm2 |
(3)土地現狀與利用結構
保護區土地總面積13350hm2,其中林地面積13004.52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97.41%;濕地面積144.52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0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 114.93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0.86%;交通運輸用地等其它用地 178.86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34%。
根據最新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的2個林場,林業用地面積13004.52hm2,占97.5%;非林業用地面積345.48hm2,占2.8%。在林地面積中,喬木林地面積12808.54hm2,灌木林地0.78hm2,其他林地62.24hm2。森林覆蓋率96.1%。保護區林業用地統計情況見表1-2。
表1-2保護區林業用地面積統計表
單位:hm2
合計 | 喬木林地 | 灌木林地 | 其他林地 |
13004.52 | 12942.2 | 0.78 | 61.54 |
1.7.3植物資源
(1)植被概況
本區的植物區系地理成分主要包括世界分布種、泛北極區系成分、古北極植物種、東古北極成分、東亞成分、華北成分和東北成分等。由于保護區處于松花江源頭區域,區內有大面積森林、沼澤濕地,植物資源相當豐富。
保護區的自然植被分為7個植被型,26個群系,53個群叢;人工植被分為2個植被型,4個群系。植被型主要包括針葉林植被型、針闊混交林植被型、落葉闊葉林植被型、灌叢植被型、草甸植被型、沼澤植被型、水生植被型、人工針葉林植被型和人工落葉闊葉林植被型。詳見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
(2)植物種類及國家重點保護與珍稀瀕危植物
保護區森林茂密,植物資源豐富。保護區常見真菌界生物59科263種,其中大型真菌類42科206種,地衣類17科57種;高等植物有4 門125科619種,其中苔蘚植物門24科48種;蕨類植物門11科15屬16種4變種;裸子植物門3科6屬8種1變種;被子植物門87科281屬520種19變種3變型。在被子植物門中,雙子葉植物綱68科207屬401種17變種1變型,單子葉植物綱19科74屬119種2變種2變型。其中,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是:楊柳科3屬17種1變種,蓼科3屬18種1變種,石竹科11屬13種2變種,毛茛科16屬25種2變種,薔薇科18屬29種,豆科11屬21種1變種1變型,傘形科16屬18種,唇形科13屬15種2變種,菊科35屬54種1變種,禾本科25屬28種,莎草科9屬30種1變型,百合科14屬22種1變種。
按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09),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12種,包括5種喬木,1種灌木,1種木質藤本,4種草本,1種苔蘚植物。東北紅豆杉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其它均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紅松、黃檗、興安杜鵑、紫椴、水曲柳、軟棗獼猴桃、野大豆、平貝母、大花杓蘭、天麻、粗葉泥炭蘚。
1.7.4動物資源
按我國動物地理區劃(張榮祖,1978),保護區屬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長白山地針闊混交林動物省,動物以東北型種類為主,也有一些廣泛分布歐亞大陸北部濕潤地區的北方型種類和極少數沿季風分布到此的東洋界熱帶-亞熱帶型繁殖鳥類,動物區系組成相對復雜多樣。
(1)動物種類
保護區緊鄰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相對完整,是野生動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經調查與文獻記載,保護區記錄有脊椎野生動物268種,隸屬于6綱36 目81科,主要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與魚類。
其中,哺乳動物40種,隸屬于6 目16科,占吉林省獸類種數的近50.0%;鳥類179種,隸屬17 目45科,占吉林省鳥種數的51.1%;爬行動物12種,隸屬于4 目4科,占吉林省爬行動物種數的70.6%;兩棲動物13種,隸屬于2 目6科,占吉林省兩棲類種數的100%;魚類24種,隸屬于8 目11科,占吉林省魚種數的21.4%。
(2)珍稀瀕危和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根據2021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參考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科考報告,確定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1種,其中Ⅰ級保護3種:紫貂、中華秋沙鴨、金雕;Ⅱ級保護48種:棕熊、黑熊、黃喉貂、水獺、猞猁、豹貓、馬鹿、貉、赤狐、鴻雁、鴛鴦、蒼鷹、雀鷹、松雀鷹、灰臉鵟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禿鷲、白尾鷂、鵲鷂、白頭鷂、游隼、燕隼、紅腳隼、紅隼、灰背隼、花尾榛雞、斑脅田雞、紅角鸮、領角鸮、雕鸮、長尾林鸮、縱紋腹小鸮、長耳鸮、短耳鸮、黑啄木鳥、三趾啄木鳥、云雀、紅喉歌鴝、藍喉歌鴝、北朱雀、極北蝰、極北鯢、東北小鯢、花羔紅點鮭、細鱗魚、雷氏七鰓鰻。
1.7.5濕地資源
保護區的自然濕地植被包括森林沼澤和內陸灘涂。森林沼澤主要是黃花落葉松、白樺林群系;灌叢沼澤主要是以篤斯越橘為優勢物種,常常與黃花落葉松、苔蘚、泥炭蘚沼澤混生;草本沼澤主要是臌囊薹草和雜類草沼澤群系。保護區的自然濕地植被基本保持原生狀態,在長白山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保護區內濕地類型有5種,包括森林沼澤、內陸灘涂、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水庫水面,濕地面
積259.34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94%。其中森林沼澤144.17hm2,主要是白樺林和黃花落葉松林;內陸灘涂0.35hm2,主要是篤斯越橘灌叢沼澤、臌囊薹草沼澤。保護區濕地類型及占地面積統計情況見表1-3。
表1-3 濕地類型及占地面積統計表
單位:hm2
濕地類型 | 森林沼澤 | 灌叢沼澤 | 沼澤草地 | 其它沼澤地 | 內陸灘涂 | 河流水面 | 湖泊水面 | 坑塘水面 | 溝渠 | 水庫水面 | 濕地總 面積 | 濕地占保護區總面積 |
面積 | 144.17 | 0.35 | 108.75 | 1.77 | 4.3 | 259.34 | 1.94% |
1.7.6社會經濟狀況
(1)行政區劃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撫松縣東南部漫江鎮,是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的經營區,隸屬于吉林森工集團。
(2)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保護區內無常駐居民,實驗區原有的黑河林場家屬區,共135戶,人口總數為361人,現因黑河林場場址搬遷到保護區外。
漫江鎮內民族主要以漢族為主,另外有少量的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
(3)交通與通信
保護區與外部交通較為方便,G331公路位于保護區北側、西側;保護區內現有3條公路,總長度90km。
保護區周邊社區通訊通信狀況良好,已接入有線電話,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信號均已覆蓋,鄉鎮可以收看有線電視。
(4)經濟狀況
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國家大型A類綜合性森工企業。2022年,集團公司下達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營業收入指標為10500萬元,凈利潤指標為3000萬元。截止到2022年12月末,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536萬元,完成年度預算指標的100.3%;實現凈利潤3026萬元,完成年度預算指標的100.9%。企業主要經營指標均超額完成集團公司下達的年度預算目標任務。截止到2022年12末,企業在崗職工年人均收入實現66211元,同比增加3236元,同比增幅5%。企業積極籌措資金1.22億元,對此前企業未繳納的職工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全部完成補繳,職工“五險一金”實現應繳盡繳。
保護區所在撫松縣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33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4727萬元;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2815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7元。
1.7.7生態旅游資源狀況
(1)旅游資源優勢
保護區山青水秀,林木蔥蔥,山溪流淌,鳥聲清脆,處處充滿著原始的自然風貌。保護區有珍奇名貴的松、椴、樺、楸、曲柳等樹木,青翠欲滴,華蓋蒼蒼;掛在樹上的爬藤,形若虬龍,盤繞樹干;各種奇花異草散發著清幽的芳香。這里不僅是野獸飛禽的樂園,還是野菜、鮮果、山珍的故鄉。春天的映山紅,滿山開放;盛夏芳草萋萋,綠菌鋪地;秋季的楓葉、五花山,層林盡染;冬季皚皚白雪,千里冰封。保護區風光四季不同,景色各異。
(2)區位優勢
保護區地處長白山西坡,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延長了到長白山旅游的線路,區位優勢明顯??梢猿薪幽矫麃黹L白山旅游后的部分中轉游客,利用長白山的可借景觀資源,增加到保護區生態旅游的游客量。
(3)中華秋沙鴨保護的影響力優勢
中華秋沙鴨營巢于頭道松花江流經保護區的漫江鎮漫江段兩側高大喬木的樹洞內,首先標示這里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穩定,同時也說明保護區內中華秋沙鴨的棲息環境保護的較好。對中華秋沙鴨多年來開展的野外補飼專項行動、人工鳥巢保護行動、救助、監測工作等,通過不懈努力,頭道松花江保護站監測調查發現有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由2018年的12只增長到現在的30只,其棲息地環境顯著改善、種群數量穩定恢復、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
1.7.8自然災害
保護區內河流眾多,夏季大暴雨導致塌方、落石、樹木橫倒等時有發生,道路搶修和維護時時進行;管理站連接主要公路的道路大部分是沙石路,凍融反漿時有發生;橋梁涵洞年久失修,泄洪能力差,淤水沖毀路基路面,搶修隨時待命。
第2章保護利用現狀與評價
2.1保護利用現狀
2.1.1管理機構建設
保護區成立之初,在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的領導下與錦北林場合署辦公,有人員89人,辦公地點在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綜合樓,辦公室面積280平方米;2個管護站;4臺車、4個車庫;基本經費由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支付并負責車輛使用、人員福利發放等。
201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與錦北林場分開。成立保護區管理處,有人員40人。4個管護站4個;3臺車、3個車庫?;?/span>經費由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支付并負責車輛使用、人員福利發放、一般道路維護等。
目前,保護區有人員42人,辦公室面積340平方米;保護區有5個管護站和1個臨時管護站。詳見附表2: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人員現狀統計表。
機構設置為:辦公室、計財科、資源保護科、科研科(包括科研監測中心)、宣教科(包括宣教中心)、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科6個職
能科室;下轄6個保護管理站。
2.1.2保護管理現狀
保護區內沒有人口居住。保護區總面積13350hm2中林地面積12871.57hm2,全部納入了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助范圍。保護區在管護站處設卡,對進、出保護區的人員進行檢查并在管護站設立防火、護林、保護動植物宣傳標牌,發放宣傳冊。保護區內有1處林場場址待規劃建設。保護區內沒有發現重、特大偷、盜、獵、采挖野生動植物現象。保護區從管理處處長,到保護管理站、各護林員,層層簽定了崗位目標責任書,明確崗位職責、崗位目標和獎懲規定;嚴格執行目標責任制,對保護區的資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2.1.3保護利用現狀
保護區沒有開展旅游活動。201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編制了《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為了更好地對中華秋沙鴨的棲息環境和繁育進行保護和監測,安裝了40臺野外紅外相機和6個監控攝像頭,設置了40個人工鳥巢。
2.1.4工程建設情況
2015年成立保護區以來,在上級主管部門和省財政、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一些基本設備購置和基礎的設施建設。解決了獨立辦公、垃圾清理清運、勘界立標、中華秋沙鴨棲息地保護等一些問題。到2020年,省財政共投入45萬元。詳見表2-1、表2-2、表2-3。
表2-1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投資狀況表
單位:萬元
時間 | 投資渠道 | 投資項目 | 金額 | 機構 | 人員 | 設備購置與設施建設 |
2016 年 | 松江河林 業有限公 司 | 人員工資 | 170 | 2016年1月13日成立機構,與錦北林場和屬辦公 | 89人 | 辦公地點在林業局綜合 樓,辦公室面積280平方米,2個管護站;4臺車,車庫4個。 |
2017 年 | 松江河林 業有限公 司 | 人員工資 | 257.9 | 同2016年 | 85人 | |
2018 年 | 松江河林 業有限公 司 | 人員工資 | 108 | 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 40人 | 4個管護站;3臺車,車庫3個 |
車輛使用、人員、福利費、 其它 | 25.956 | |||||
2019 年 | 松江河林 業有限公 司 | 人員工資 | 166.4 | 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 40人 | 辦公室面積340平方米,5個管護站(其中新建1個) |
車輛、人員、其它 | 8.28 | |||||
一般道路維護 | 7.66 |
2020 年 | 松江河林 業有限公 司 | 人員工資 | 207 | 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 41人 | 辦公室面積340平方米,5個管護站、1個臨時管護站。 |
車輛、人員、其它 | 9.04 |
表2-2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投資狀況表
單位:萬元
時間 | 投資渠道 | 投資項目 | 金額 | 設施建設 |
2018年 | 省財政[2018]158號 | 勘邊落界 | 20 | 界樁230根、調查勘測 |
2018年 | 省財政[2018]884號 | 保護區垃圾撿取、清運 | 25 | 垃圾清理 |
表2-3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投資狀況表
單位:萬元
時間 | 投資渠道 | 投資項目 | 金額 | 設備購置與設施建設 |
2018 年 | 中央財政(國家 林業局財農 [2018]196號) | 建立巡護、補充勘邊落界 | 50 | 界樁70根,界碑10塊,標示牌5個,巡護儀12個,中繼臺1部,車載電臺4部,對講機2部。 |
2019 年 | 中央財政[2019]71號 | 中華秋沙鴨保護 | 30 | 40臺野外紅外相機、望遠鏡1個、監控攝像頭6個,40個人工鳥巢,白鋼宣傳牌2個。 |
2019 年 | 中央財政[2019]71號 | 國家級自 然保護區 建設 | 105 | 滅火機5臺,防火水袋5個,擴音器5個,LED屏,打字復印機1臺,打字機3臺,計算機1臺,辦公桌椅1套,標本本柜4個,檔案柜4個,投影儀1臺,撲火隊物品柜6個,折疊椅20個,疫源疫病試驗臺3組。 |
2020 年 | 中央財政 [2019]1120號 | 國家級自 然保護區 建設 | 85 | 100臺紅外相機;30臺巡護儀;新建站配套設施;電線、光纖;森林撲火機具庫、高麗河臨時管護站。 |
保護區內沒有國家重大基礎建設項目,沒有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2.2評價
2.2.1保護區價值評價
2.2.1.1自然屬性評價
(1)區位重要性
保護區緊鄰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相對完整,有利于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活動、繁殖,是吉林省東部山區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域之一。一些典型的森林山地物種如紫貂在此棲居,該區在瀕危物種保護與恢復中具有標志性作用。
在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上,保護區位于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主帶上,成為春秋季南北遷徙候鳥的必經之地,這也是該區鳥類中,候鳥占了絕大比例的原因。在目前已知的中華秋沙鴨繁殖地:諸如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安圖頭道白河與二道白河、黑龍江小興安嶺永翠河中,頭道松花江上游處在東北繁殖地的中心,在穩固繁殖區域、擴展繁殖種群方面具有特殊的地理優勢。
(2)典型性
保護區位于我國東北地區長白山西坡,呈山地丘陵地貌。天然紅松針闊混交林是保護區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也是本區典型的地帶性植被。喬木層主要種類有珍貴的針葉樹紅松、魚鱗云杉、臭冷杉、杉松冷杉,闊葉樹主要有蒙古櫟、色木槭、大青楊、紫椴、山槐、糠椴、山楊、白樺、楓樺、黑樺、千金榆、水曲柳、胡桃楸、黃檗、香楊、春榆、裂葉榆、擰筋槭、青楷槭、花楷槭、假色槭等。高度在22—27m。群落結構復雜,明顯分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三層。喬木層還可以分出兩個亞層。層間植物也很豐富,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狗棗獼猴桃、軟棗獼猴桃、刺葉南蛇藤等。保護區的天然闊葉林群落結構也較復雜,明顯地分出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層,在林下有營養價值很高的各種食用真菌和山野菜。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瀕危物種,如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東北紅豆杉。
在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保護區屬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長白山地針闊混交林動物省與吉林哈達嶺落葉闊葉林動物省交匯地帶,在保護區棲息的野生動物以山地森林動物群為主,具有典型的古北界東北型種類特征。
(3)稀有性
保護區保留了天然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是北溫帶森林的地帶性植被之一。1997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保護區劃入國家重點公益林區,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保護區有瀕危鳥類中華秋沙鴨和瀕危植物東北紅豆杉以及分布面積與密度較大的野生篤斯越橘灌叢,顯示出保護區的物種稀有性。
中華秋沙鴨是全球易危種,也是我國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近代,由于人口壓力、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中華秋沙鴨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與退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據國際水鳥組織評估,目前世界范圍僅1800只左右,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經2015-2016年監測顯示,在保護區內棲息繁衍的中華秋沙鴨數量達到136只左右。同時,該區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1種,占全區野生脊椎動物種數的19%。其中Ⅰ級保護3種;Ⅱ級保護48種。
(4)多樣性
保護區是長白山區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域之一,保護區內景觀結構復雜,森林茂密,植被類型多樣,有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各種落葉闊葉林、灌叢、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等。多樣的植被類型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種類,使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保護區常見真菌界生物有59科263種,其中大型真菌類42科206種,地衣類17科57種;高等植物有4 門125科619種,其中苔蘚植物門24科48種;蕨類植物門11科15屬16種4變種;裸子植物門3科6屬8種1變種;被子植物門87科281屬520種19變種3變型。
保護區記錄有脊椎野生動物268種,隸屬于6綱36 目81科,主要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與魚類。其中,哺乳類動物40種,隸屬于6 目16科,占吉林省獸類種數的近50.0%;鳥類179種,隸屬17 目45科,占吉林省鳥種數的51.1%;爬行類動物12種,隸屬于4 目4科,占吉林省爬行動物種數的70.6%;兩棲動物13種,隸屬于2 目6科,占吉林省兩棲類種數的100%;魚類24種,隸屬于8 目11科,占吉林省魚種數的21.4%。
(5)自然性
由于保護區地處偏遠,遠離人類開發的中心區域,人類生產生活的干擾范圍與強度相對有限,因此森林自然度較高。據《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史志》記載,人類開發活動的歷史相對短暫,森林采伐量較低,尤其是1997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停止了公益林采伐,保存了森林的基本結構。保護區植被以天然植被為主。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是地帶性植被。天然林還有多種類型的落葉闊葉林,如山楊林、白樺林、大青楊林、蒙古櫟林、蒙古櫟黑樺林、雜木林等。還有天然的多種灌叢、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等,自然度很高。群落的結構日趨完善和復雜,正向穩定的頂級群落方向演替。保護區內無常駐人口,人為干擾少;保護區內和周圍沒有工礦企業,空氣清新,河水清澈。
2.2.1.2可保護屬性評價
(1)物種保護價值
中華秋沙鴨是全球易危種,也是中國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近代,由于人口壓力、高速發展的經濟活動,中華秋沙鴨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與退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據國際水鳥組織評估,目前世界范圍僅1800只左右,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建立以中華秋沙鴨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中華秋沙鴨棲息地質量,消除、減緩中華秋沙鴨面臨的致脅因素,保護與恢復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對瀕危物種拯救具有重要意義。保護中華秋沙鴨的過程,也是在保護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2)生態功能保護價值
中華秋沙鴨是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瀕危物種?;?/span>復健康的中華秋沙鴨種群的同時,對中華秋沙鴨棲息生境及其它生物組成部分也起到強健作用,包括頭道松花江上游水體將會繼續保持清澈,水中魚類等水生生物將會得到盡快恢復,兩岸的森林面積不再會減少、林分結構將逐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質量與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高。
(3)科學研究價值
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恢復、野生篤斯越橘灌叢與蘚類沼澤濕地,需要多學科協同攻關,涉及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由于所觀測記錄中華秋沙鴨種群有限,有關中華秋沙鴨遷徙動態與規律、繁殖種群分布與數量、遷徙停歇與繁殖期行為、繁殖生境選擇與生境要素配置等研究課題尚有待深入研究與探索。而在此基礎上,中華秋沙鴨棲息地、篤斯越橘灌叢及蘚類沼澤濕地保護恢復建設模式的建立,不僅具極高的研究價值,而且可為長白山地區該種群、群落的恢復提供示范。
2.2.2保護管理評價
保護區成立8年來,在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的領導下,在省財政、中央財政扶持下,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開始步入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發展軌道,在巡護、補充勘邊落界、保護設施、技術儲備與管理機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在自然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本底調查、技術交流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隨著近幾年來生態立縣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保護區內的森林蓄積量逐年增加,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在增加;據保護區
管護人員觀測顯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等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已在逐年穩定增加,其它一般保護動物種群數量得到了壯大,尤其是野豬和蛇類;保護區內的野生篤斯越橘等珍貴植物不僅生長良好,在各自生長區域成為優勢植物種群,保護區內珍稀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保護區內亂采濫挖、亂砍濫伐、亂捕濫獵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為保護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保護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保護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2.3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2.3.1保護區邊界范圍還有待優化調整一是保護區與吉林松江河國家森林公園有1222.86hm2交叉重疊面積。二是保護區設立時邊界區劃多以林場邊界、小班界為基礎,使生態系統割裂,動物棲息地片段化、孤島化,與保護區應有的保護目標大相徑庭,也為后續的保護與管理埋下了諸多隱患。三是保護區批復時面積求算方法與使用的坐標系與現在不同,技術性原因導致保護區面積存在誤差異。
這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正在按照保護區優化調整政策和“三區三線”、國土空間規劃、勘界立標等要求分析研判和著手制定中,待時機成熟時再進一步優化調整,更好地實現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在本次總規編制時,仍然保持原批復文件的范圍和面積不變。
2.2.3.2保護區科研宣教能力有待提高,智能化體系建設需要加強目前保護區有2塊大型宣傳牌及卡口處的宣傳防火護林的條幅,缺少多樣化宣傳模式;缺少沉浸式體驗場地、科普宣教場館走廊、研學營地?,F有防護、管護系統手段還保持在傳統的人為設卡、放手動欄桿通行狀態。
通過建設智慧保護區,增加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促進自然保育、巡護和監測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管理隊伍的技術裝備,逐步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在擬建旅游景區景點集散地等人員多的地方,增加電子宣傳牌、增加全區域覆蓋的視頻監控攝像頭,增加局址總控感知系統和指揮、報警、監控信息接收與平臺建設,增加管控方式、提高管控效果;增加科普宣教場館、宣教走廊、研學營地、自駕車營地建設;在車流較大的路口附近增加幾處電子圍欄減少野生動物出沒危險,同時增加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生態廊道建設。增加與科研單位及院校(所)合作,加大科技支撐隊伍建設,加強科技支撐和學術交流,設立重大科研課題,對自然保護地關鍵領域和技術問題進行系統研究。
2.2.3.3加強重點保護資源及環境設施建設
保護好集中連片野生篤斯越橘原生地、保護好蘚類沼澤濕地不減少不萎縮、保護好其它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源,如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黃檗、紫椴、鉆天柳、野大豆等。通過保護與修復,改善和保持現有生態環境,需要有可行的實施方案,包括增加設施設備、環境保護、補水排澇等措施,建立科研監測體系等。
2.2.3.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保護區內仍缺少防火與巡護支線、便道的維修;保護區內大部分巡護點、監測點沒有通訊信號覆蓋,仍無法與外界通過移動電話聯系;保護區辦公科研、管護站、檢查站等一些建設需維修維護和新建;旅游基礎設施缺乏;防災減災手段落后;作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建設規模中型保護區急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增加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為開展旅游活動打好基礎;進行維修和新增管護站建設、旅游點建設,結合老黑河抗聯遺址景點重走抗聯英雄路、結合林場搬遷后的原林場址住宿和體驗林區創業史、發展史、原生態環境保護史等人文教育、自然文化教育,增加文化自信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家園的熱愛,在研學體驗中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增加交通與通訊設施建設;增加對道路連通、路面維護、信號塔臺布設等建設,保證防火和巡護工作順利開展;增加應急救災、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護管理設施建設。
2.2.3.5管理隊伍素質急需提升
保護區現有人員結構不合理,缺少年輕技術骨干、缺少科研試驗及調查監測人員。保護區管理隊伍的現狀與當前保護區承擔的艱巨任務相比,很不匹配,難以滿足開展日常巡護、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火減災等工作的實際需要,管理隊伍素質有待提升。
需要進行人員結構的調整,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專業人員招聘,增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能教育培訓,提高崗位技能;滿足智能化保護區建設需要,為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最重要保障。
第3章基本思路
3.1管理目標
3.1.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和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生態要素,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以全面保護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為先導,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現代化管理模式和手段,加強智慧保護區建設,全面提升保護區管理水平、增強管護能力,以搶救性保護的態度真正做到對現有自然資源及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關鍵種的保護;重點從保護管理、生態修復、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災減災等建設方面入手,創建吉林省一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保護區。
3.1.2規劃原則
(1)立足保護區區情,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
堅持遵循生態保護的科學內涵和客觀規律,立足保護區區情,著眼長遠,因地制宜;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為目的,重點保護中華秋沙鴨、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維護區內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2)全面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
根據保護區自然資源分布狀況、保護對象和周邊社區發展現狀,結合保護區的設施設備現狀,對保護區進行全面規劃,系統建設保護管理工程、生態修復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公眾教育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并根據建設內容的輕重緩急,逐步實施,有序發展。
(3)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保護區的建設內容以自然資源的保護為中心,特別是要有利于中華秋沙鴨與其棲息地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適度地利用自然資源,促進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共同發展,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實現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4)科學合理、科技先導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總體規劃內容既體現自然保護的科學性、先進性,又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使國內外高、新、尖技術及現代化管理手段在工程建設和物種保護中得到推廣與應用,同時便于貫徹實施,在技術上可行,在經濟上合理,可操作性強。
(5)堅持前瞻性和先進性結合的原則
規劃各項工程既要考慮保護區當前工作的重點和實際需求,又要兼顧保護區的長遠發展目標,并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先進的規劃思路和經驗,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使保護區規劃最大限度地適應保護區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6)多渠道籌措保護和建設資金的原則
保護區建設是一項生態公益事業,保護區的發展和建設資金以中央投資為主,林業有限公司配套相結合;同時為了保護區的長遠發展,廣泛爭取社會資金和國際投資,多渠道、多形式地籌措資金。
3.1.3規劃依據
3.1.3.1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019.12.28)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4.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18.10.2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0.12.2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2021.12.24)
(6)《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2017.10.07)
(7)《森林防火條例》(2008.12.01)
(8)《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16.02.06)(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13.12.07)
(10)《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實施條例》(2017年修訂)
(11)《吉林省自然保護區條例》(2017.7.24)
(12)《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2011.3.1)
(13)《吉林省森林管理條例》(1986.7.24)
(14)《吉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1985.3.3)
(15)《吉林省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實施辦法》(2001.9.10)
(16)《吉林省森林防火條例》(2017.4.1)
(17)《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21.1.1)。
3.1.3.2技術標準和資料
(1)《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1993)
(2)《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技術規程》(GB/T 20399-2006)
(3)《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技術規程》(GB/T 20416-2006)(4)《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技術規程》(GB/T 35822-2018)
(5)《自然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規范》(HJ/T129-2003)(6)《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95-2018)
(7)《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96-2018)
(8)《自然保護區土地覆被類型劃分》(LY/T 1725-2008)
(9)《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評價技術規范》(LY/T 1726-2008)
(10)《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技術規程》(LY/T 1764-2008)
(11)《 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質量評價技術規程》(LY/T
1813-2009)
(12)《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調查規范》(LY/T 1814-2009)
(13)《自然保護區工程設計規范》(LY/T 5126-04)
(14)《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
(15)《 自然保護地信息化監測系統建設規范》(DB22/T
3163-2020)。
3.1.3.3規劃和相關文件
(1)《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年)
(2)《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
(3)《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2001
–2050)》
(4)《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2006–2030年)》
(5)《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
(6)《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審批辦法》林保發〔2021〕23號
(7)《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修訂)
(8)《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修訂)
(9)《“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
(10)《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關
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護自函
〔2018〕136號)
(11)《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廳字〔2017〕2號)
(12)《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
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6月26 日)
(13)《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
–2035年)》
(14)《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
設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林規發〔2022〕20號)。
3.1.4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10年,將2023年設定為基準年,本規劃編制起始年為基準年的次年,即2024–2033年。結合國民經濟及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發展計劃,規劃分為近期和遠期,近期為2024–2028年,遠期為2028–2033年。
3.1.5管理目標
在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加強主要保護對象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等的保護,把保護區建成集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公眾教育、資源持續科學利用等多功能一體,生態完好、設施完備、管理高效的智慧保護區;充分發揮保護區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的重要生態支撐功能;鞏固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提升碳匯增量;努力建設國內領先、保護成績顯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2建設目標
3.2.1近期目標(2024–2028年)
以保護與發展并重為建設目標,提升保護區科學管護能力,提高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監管水平,實現資源保護管理規范、科研監測穩步推進、公眾教育能力建設提高、防災減災系統完備。具體目標為:
(1)加強法制化管理,健全保護區各項規章制度,使保護區管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責權不明引起的管護不周,確立違法必究的法制制度,形成依法辦事的良好氛圍。
(2)建立高效的三級保護管理體系,在已建管理處的基礎上,完成其下轄管理站(中心管理站)、管護點的布設,完善水、暖、電、停車場、環境綠化等配套設施。
(3)通過建立保護區4G或5G自組網,實現保護區無線網絡信號全覆蓋,進行信息化傳輸和監控。
(4)建設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包括完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形成覆蓋廣、功能強的視頻監控網絡;配備遠紅外相機400臺、建設長焦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為下一步實現保護區全域監測打下堅實基礎;配備無人機4架,推動空地結合,人機結合的巡護新模式;同時建立信息化體系的重要部分保護區網站,增強互動性,提高關注度。
(5)開展生態修復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建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基地50hm2,主要開展東北紅豆杉等珍稀植物人工培育繁殖試驗、適當開展經濟藥用類植物繁育試驗;建食物補充點20處、修復生態廊道200km、5條,建人工鳥巢10個,為野生動物、鳥類提供更為適宜的棲息環境和充足的食物供給。
(6)開展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充分掌握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為制定保護措施、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7)通過設置固定樣地、固定樣線,對保護區內森林、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監測,探索有效保護對策。
(8)開展中華秋沙鴨筑巢及棲息地監測,掌握候鳥遷徙繁育規律;開展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監測,掌握水、濕、溫等變化對植物生長及蘚類沼澤濕地的影響。
(9)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日常安排及預防工作,防火工作仍然是保護區的工作重點,成立撲救或隊伍,配齊各種撲火設備;加強與友鄰局的聯防工作,確保區內生態安全。
(10)加強保護區人員崗位培訓和技能培訓,加強科普宣教,增強保護區的能力建設。
提升管理效率和準確性,為實現保護區智能化和智慧化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建立保護區網站作為信息化體系的重要部分,作為保護區面向社會展示的又一窗口,網站全面地介紹、展現保護區各項工作成果,開設公眾教育欄目,增強互動性,提高關注度,不僅保證公眾交流通道的順暢,更有著連接全社會的強大功能。
3.2.2遠期目標(2029–2033年)
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將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能力拉升到更高的層次,實現資源保護管理工作規范、科研監測工作穩步推進、公眾教育能力建設提升,防災減災系統完備、社區發展工作和諧,開辟一條以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保護區和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得益彰。其具體目標為:
(1)在村落等人員活動密集區、交通路口建設電子圍欄,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監管水平,實現保護管理的數字化、專業化、智慧化。
(2)建野生動物救護站,對執法機關、其他組織和個人移送的野生動物、以及受傷、病弱、饑餓、受困的野生動物開展救護工作。
(3)繼續開展生態廊道、樣線野生動物監測,通過數據分析廊道對保護野生動物的影響。
(4)繼續開展中華秋沙鴨專項調查和監測,研判和綜合分析種群的變化。
(5)繼續開展固定樣地、固定樣線監測,對保護區內森林、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監測,為科學制定保護對策提供依據。
(6)建設科研中心,加強與大學、科研單位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7)完善保護區智慧平臺建設,包括設置遠紅外相機400臺、建設長焦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保護區監測全覆蓋;配置水文監測設備8套,氣象監測、土壤監測、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各4套,實現對保護區內頭道松花江上游河流及環境監測;布設8套鳥類AI聲紋監測設備,精準監測候鳥。
(8)建設景觀亭臺、觀鳥屋等生態保護宣教點以及宣教棧道7公里,通過開展公眾近距離觀鳥、識鳥和攝影等活動,為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有效地促進保護事業的順利開展。
3.3管控與功能區劃
3.3.1管控
根據保護區性質、保護對象及功能區劃分,為了便于保護和管理,做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充分發揮各功能區的作用,從宏觀上,保護區分成兩個管理區域,即重點保護區域和一般保護區域。
3.3.1.1重點保護區域
重點保護區域包括核心區和緩沖區,區域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以保護和拯救珍稀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為目的,始終保持自然狀態。重點保護區域面積為9002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7.43%。
(1)核心區嚴格控制人為活動,實行絕對保護。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并經吉林江省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2)緩沖區的作用是緩解外界壓力,防止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影響,禁止在緩沖區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采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并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準。
3.3.1.2一般保護區域
一般保護區域范圍嚴格控制在實驗區內,面積為4348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2.57%。該區以自然環境的持續培育和改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經濟的適度發展為目的,開展自然保護管理活動、科研監測與教學實習活動、生態旅游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綜合利用活動,促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該區有一部分要進行退耕還林和改變結構的冠下造林,盡快恢復原生植被類型;該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采取補救措施。實驗區內開展合理利用活動,必須規定好范圍和預測好容量和規模,全面保護環境。
3.3.2功能區劃
保護區總面積13350hm2,劃分為3個功能區,即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詳見表3–1。
表3–1 保護區各功能區面積表
序號 | 名稱 | 面積(hm2) | 占保護區總面積比(%) |
總面積 | 13350 | 100.00% | |
1 | 核心區 | 5299 | 39.69% |
2 | 緩沖區 | 3703 | 27.74% |
3 | 實驗區 | 4348 | 32.57% |
(1)核心區
核心區劃分考慮了中華秋沙鴨的停歇、繁殖生境,野生篤斯越橘灌叢與蘚類沼澤濕地的分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完整性,位于保護區中部,面積5299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9.69%。核心區是中華秋沙鴨和野生篤斯越橘灌叢與蘚類沼澤濕地的主要分布區,原麝、紫貂、金雕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相對于分布集中、資源豐富;闊葉混交林多為中齡林和成過熟林,面積遼闊,針闊葉混交林保持著天然復層林的風貌,并分布著一些人為干擾少,森林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的紅松闊葉林。核心區內無常駐人口,人為干擾少,便于開展嚴格保護。
承擔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
維護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有效發揮其生態功能和效益;杜絕人為干擾,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繁殖地和遷經地;保護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維持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特別是包括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黃檗、紫椴、鉆天柳、野大豆等為代表的稀有珍貴樹種群落穩定。
(2)緩沖區
緩沖區位于核心區周圍,面積3703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74%。由于中華秋沙鴨活動范圍較大,緩沖區依然可被中華秋沙鴨所利用,在緩沖區經常記錄到中華秋沙鴨的活動;同時,也分布有一定數量的金雕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緩沖區的森林以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有少部分的人工落葉松林。除現有林區公路上通行的少量巡護車輛可對野生動物、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外,緩沖區內無常駐人口,人類干擾的頻度、強度較小,可以發揮保護核心區的緩沖功能。
承擔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
通過加強管理和控制,減少對核心區的壓力,有效保護核心區自然生態系統;通過生境恢復和棲息地恢復,促進野生動植物種群生存發展。
(3)實驗區
實驗區位于保護區外圍,面積為4348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2.57%,是保護區內除核心區和緩沖區以外的地帶。實驗區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較少,分布有一些中小型獸類,如豹貓等中小型食肉類常襲擊村宅的家禽,秋季野豬常損害林緣附近的農田。一些近林緣、農田的鳥類在該區繁殖;依然以闊葉林、闊葉混交林為主要景觀,但人工落葉松林占有一定比例;實驗區是保護站、科研與宣教中心址等所在地,其主要功能是開展科學實驗,繁育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參觀考察,開展生態旅游和研學、實踐活動,合理利用。
承擔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
提供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野生動植物的科學研究基地;提供生態環境教育場所;提供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一致的旅游項目;嚴禁進行狩獵、采挖活動,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旅游項目。
第4章主要建設內容
4.1保護管理規劃
4.1.1保護管理原則和目標
4.1.1.1保護管理原則
資源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保護區資源不受破壞和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促進生物資源的不斷更新和繁衍,實現可持續利用,是自然保護區建設極其重要的任務。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的保護、野生篤斯越橘灌叢與蘚類沼澤濕地保護等等,為了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為依據,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保護、重點突出的原則
在強調整體性和全面性的前提下,對重點保護對象和重點保護區域實行優先、重點保護。在此基礎上,做好整個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宣傳工作,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對違反保護區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情節嚴重者追究其法律責任。
(2)與實際需求密切結合的原則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批復以來是第一次編制項目總體規劃,故而本規劃應綜合考慮實際需要建設的內容,既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又要有可操作性,為保護區今后的保護發展與合理利用預留空間。
(3)分區施策、科學管理的原則
核心區與緩沖區以保護為主。核心區作為絕對保護區,保持其自然狀態,禁止一切人為干擾。實驗區可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和生態旅游。保護區內一切工程設施均不能破壞自然景觀和資源,進入保護區內從事的一切活動均要符合自然保護區的有關規定。
(4)保護與恢復相結合的原則
一方面要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保護現存的珍稀物種和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應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植被恢復和濕地恢復;增加有蹄類野生動物的喜食植物,恢復東北馬鹿、黑熊、棕熊等野生動物種群,為其定居和擴散創造有利條件。
4.1.1.2保護管理目標
健全保護管理體系和各種保護管理規章制度,完善保護管理設施設備,采用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效率,保護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和它們的生長生存環境,最大限度地保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維護保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保護區健康快速發展,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4.1.2保護管理措施
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北溫帶屬山前熔巖臺地地形,動植物資源豐富,該區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種,Ⅰ級保護1種,Ⅱ級保護11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1種,其中Ⅰ級保護3種;Ⅱ級保護48種。該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包括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黃檗、紫椴、鉆天柳、野大豆等。據監測,近年來保護區內中華秋沙鴨數量增加,顯示出該區域生態環境向好的良好狀況。
根據保護區內資源的類型、分布狀況、人為干擾程度、豐富度等情況采取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具體的保護措施有:
(1)健全保護區各項規章制度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吉林省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為依據,按照國家對保護區“一區一法”的要求,認真領會國家及地方政策方針,結合保護區保護管理目標,盡快制定、頒布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條例以及實施細則,使該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按照自然保護區現代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野外巡護等制度;同時,進一步細化健全保護管理的崗位責任制或目標責任制,明確各崗位的職責,把保護管理的各項任務分解到崗、落實到人,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推進保護區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法制化、制度化。
(2)完善保護管理體系
由于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成立后,投入資金較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原始老舊狀態,保護區生態類型多樣,面廣、管護難度大,在保護區內建立四級保護管理體系,即管理處—中心管理站—管理站—管護點。管理處為領導決策機構;中心管理站是管理處指令暢通的關鍵樞紐,主要對保護區管理站、點進行領導;管理站負責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按要求對野生動植物及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實行站長負責制;管護點為基層管護單元,在管理難度大的區域設立管護點,防止個別偏遠區域成為管理真空區。完善的保護管理網絡體系將保證保護區保護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轉,有效制止和打擊各類威脅保護區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
(3)加強保護區管護隊伍建設
為進一步加強資源保護工作,保護區強化管護隊伍建設和管理,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對考核優異的部門和個人予以適當獎勵,增強管護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護林責任感,充分發揮管護員巡山護林作用,達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
有計劃地引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積極開展國內、國際交流。對保護區管護隊伍進行全員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及珍稀動植物識別等業務知識,切實提高管護隊伍綜合素質。同時,要改善管護人員的生活、工作環境,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條件。
(4)加大宣傳力度
在“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大美濕地”等活動期間,開展廣泛的、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組織開展保護中華秋沙鴨、珍稀鳥類等珍稀動植物的宣傳教育活動,采用現代技術與傳統方法結合,利用微博、微信和門戶網站等新興宣傳媒體,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夏令營等有創新、有特色的活動,宣傳國家相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以及生物多樣性知識等,培養公眾欣羨自然的情懷,塑造熱愛環境的意識,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及興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5)堅持環境保護
保護區內的一切建筑應與環境協調一致,禁止在保護區內盲目修建人為設施,減少建筑垃圾。禁止在保護區內開展污染空氣、水源、土壤以及采石、采土、挖掘、毀林、毀濕等一切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活動。
(6)強化保護管理設施建設
建設中心管護站、管護站、管護點、檢查站等保護管理設施;購置通訊和巡護等設備,加大打擊亂砍濫伐、非法狩獵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力度,依法對其進行處罰;同時加強管理機構與緊鄰的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聯合巡防。
(7)更新保護管理手段
為更好地對保護區自然資源進行有效保護,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積極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完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電子圍欄,配備PDA,加強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等,遵循先進性、集成性、靈活性、安全性、實用性、可靠性、可擴展性、經濟性原則,實現保護管理手段智能化與實時化,向數字化與智能化保護區邁出堅實步伐。
(8)全面加強防火能力建設
加強防火管理,建立健全防火機構,完善森林防火設施設備,完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落實防火措施,做好與友鄰的林業有限公司、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所屬林場、當地政府以及相鄰的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協調工作,建立有效的聯防機制。尤其是防火期間,凡進入保護區的人員、車輛都要經過嚴格檢查。
(9)加強防疫,防止污染
嚴格執行疫源疫病報告制度,如發現可疑情況,采取緊急處理措施,嚴格隔離,防止疫情蔓延。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防治技術上采取無公害防治為主,以生物防治為調控措施,以物理防治為輔助措施和以化學防治為應急措施,持續控制病蟲害嚴重發生,促進森林資源數量與質量不斷增長與提高,以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并保護環境和水資源。
(10)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
保護區要保持積極交流的姿態謀求開拓進取,時刻關注國內外保護區的最新管理方面的先進手段,師夷長技、為我所用。力求通過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吸引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參與保護區的考察研究,提高保護與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4.1.3保護管理項目規劃
4.1.3.1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為了維護保護區內生態安全,規劃以管護點為基礎,以檢查站為前哨,以巡護道路、巡護監測線路為脈絡,建立管理處-中心管理站-管理站-管護點四級保護管理體系,形成全方位、強有力、多層次的保護管理網絡,使保護區邁入系統化、綜合化的管理軌道。另外完善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電子圍欄,為保護區的防火、人為活動和珍惜野生動物棲息地入侵提供預警,實現保護區的資源保護數字化和智慧化。
4.1.3.2管護系統
(1)保護區管理處
管理處負責制定保護區全面發展的戰略與計劃,引領保護區未來前進的總體方向,領導保護區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保護區管理處應按照建設一流現代化保護區的要求,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擬訂自然保護區的各種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對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實行全面管理,為保護區的騰飛上下求索,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已在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局址配置了面積340m2的業務用房,本規劃不再體現。
(2)保護區管理站
①中心管理站
針對保護區管護面積大、管理難度大、離保護區管理處偏遠等特點,規劃建設中心管理站。錦北中心管理站站址選擇在基礎設施與后勤保障良好的原錦北林場管護站舊址,雖離保護區管理處偏遠,但位于G331公路南側,站址供電已接入國家電網,交通便利;南清溝中心管理站站址設在漫江鎮長松村附近,兼顧老嶺區和黑河區,管護面積較大。中心管理站負責宣傳貫徹自然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廣泛宣傳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功能,提升公眾對保護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重要性的認知水平;堅決打擊破壞、盜竊森林資源和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對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動植物資源及棲息地的保護,開展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與監測等工作;保證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暢通。詳見表4-1。
②管理站
管理站是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的第三級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責為巡護檢查、護林防火;查處一切破壞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活動;同時在所轄范圍內進行氣象、水文、物候、動植物種群變化的觀測和統計。
保護區原已設立的錦北管護站、錦江管護站、長松管護站、南清溝管護站、禿尾巴河管護站、高麗河臨時管護站,都是利用原來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有木材采伐作業時期的木材檢查站作為成立保護區后的管理站,管理站設置不足、設施簡陋等問題凸顯。
根據現保護區資源分布、地理位置、保護對象的特點,以及現有管護站的位置、管護區域等情況,并綜合考慮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生活條件的便利性,規劃在保護區盜獵盜采易發多發區、人為活動頻繁等生態敏感區域,新建4處管理站并利用原站址建設2處中心管理站。詳見表4-1。
表4-1 管理站建設地點與管護范圍一覽表
序號 | 管護 站名 稱 | 站址位置 | 管轄面積 | 占保護區總面積() | 涉及林班 | 下設管護點 |
錦北 中心 管理 站 | 站址設在原錦北林場 管護站舊址(?? ,海拔 | 管護面積 ,其中 核心區 ,實驗區。 | 錦北區:、、 、、、、 、、、、 、、、、 、、、、 、、。 | 樺皮河橋管護點1、樺皮河橋管護點2 | ||
南清 溝中 心管 理站 | 站址設在頭道松花江 | 管護面積 ,其中核心區,實驗區 。 | 老嶺區:、、 、、、、 、;黑河區: 、、、、、 、。 | 南清溝一號林道管護點、黑河檢查站管護點、黑河三支線管護點、黑河瞭望臺管護點 | ||
漫江附近( , | ||||||
),海拔 | ||||||
錦江 號 管理 站 | 站址設在漫江鎮外,錦江大橋附近( , ),海拔 | 管護面積 ,其中核心區, 實驗區。 | 錦北區:、、 、、、、 、、、、 、、;漫江 區:。 | 大脖橋管護點 | ||
長松 管理 站 | 站址設在原老嶺林場進場線,長松村口 (, ),海 拔 | 管護面積 ,其中 核心區, 實驗區。 | 老嶺區:、、 、、、、 、、、。 | 老嶺一號林道管護點、老嶺二支線管護 點、長松水廠管護點 | ||
禿尾 巴河 管理 站 | 站址設在長白山環山 線公里處(, ),海拔 | 管護面積 ,其中核 心區,實 驗區。 | 錦北區:、、 、。 | |||
高麗 河管 理站 | 站址設在漫江至長松 村公路東側(, ),海拔 | 管護面積 ,其中 | 老嶺區:、、、 、、、、、 、。 | 高麗河橋管護點 | ||
核心區 區 | ,實驗 。 |
新建錦北中心管理站面積500m2、管理人員15人,錦江管理站面積300m2、管理人員6人,長松管理站面積300m2、管理人員6人,南清溝中心管理站面積500m2、管理人員15人,禿尾巴河管理站面積300m2、管理人員6人,高麗河管理站面積300m2、管理人員6人。管護人員以及季節性聘用臨時管護人員,一起完成管護和部分監測工作內容。
保護區6個管理站兼有監測站的功能(監測站設在6個保護管理站),負責組織轄區內固定監測樣地(線)的常規監測任務,及時整理、上報監測信息。
(3)管護點
在保護區管理站下設管護點。根據實際需要設置12個管護點,每個管護點配備2名管護人員。新設置保護區管護點建設地點與管護范圍詳見表4-2。
表4-2 管護點建設統計表
序號 | 管護點名稱 | 管護點建設地點 |
1 | 樺皮河橋管護點1 | 位于(,) |
2 | 高麗河橋管護點 | 位于(,) |
3 | 老嶺二支線管護點 | 位于(,) |
黑河瞭望臺管護點 | 位于(,) | |
5 | 老嶺一號林道管護點 | 位于(,) |
6 | 漫江天沐管護點 | 位于(,) |
7 | 南清溝一號林道管護點 | 位于(,) |
8 | 黑河檢查站管護點 | 位于(,) |
9 | 黑河三支線管護點 | 位于(,) |
10 | 長松水廠管護點 | 位于(,) |
11 | 樺皮河橋管護點2 | 位于(,) |
12 | 大脖橋管護點 | 位于(,) |
在6個管理區共設置12個管護點,每個管護點建筑面積100m2,均為單層,磚混結構,用于管護人員辦公值守和生活居住。管護點供電采用低壓線路,就近接入。
(4)管護哨卡
為防止自然保護區資源的非法流出和流入,保障自然保護區內生態安全,在人和車輛經常進出自然保護區的道路路口處,設置管護哨卡,對出入保護區的人員進行登記,對帶出和帶入自然保護區的一切木質或非木質產品進行統計檢查。保護區規劃設置管護哨卡8個。禿尾巴河支線哨卡、筒子房哨卡、錦共支線哨卡、一號線與錦老路交點哨卡、老嶺一支線哨卡、楓嶺站哨卡、漫江馬道口哨卡、高連慶道口哨卡。詳見表4-3。
表4-3 保護區管護哨卡建設地點一覽表
序號 | 哨卡名稱 | 建設地點 | 隸屬 |
禿尾巴河支線哨卡 | 位于(,) | 禿尾巴河管理站 | |
筒子房哨卡 | 位于(,) | 錦北中心管理站 | |
錦共支線哨卡 | 位于(,) | 錦江號管理站 | |
一號線與錦 老路交點哨 卡 | 位于(,) | 高麗河管理站 | |
老嶺一支線哨卡 | 位于(,) | 高麗河管理站 | |
楓嶺站哨卡 | 位于(,) | 南清河管理站 | |
漫江馬道口哨卡 | 位于(,) | 錦江號管理站 | |
高連慶道口哨卡 | 位于(,) | 錦北中心管理站 |
每個哨卡用房建筑面積為50m2,可設值班室、值班宿舍、監控、宣教設施等。
為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安全防護,有效的保護自然資源,打擊盜伐、盜獵等違法行為,可建設人員和車輛卡口視頻監控系統對重要的公路路口、村屯周邊等交通要地實施人員和車輛智能監管。人員和車輛視頻監控系統主要利用視頻監控技術、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等實現人臉識別、行為識別、機動車抓拍、車輛號牌識別、駕駛員人臉抓拍等人員、車輛特征數據采集。
借助所建哨卡,根據保護區實際建設需求,規劃在保護區每個進出保護區的路口和道路交匯點各安裝1套車輛、2套人員入區監測系統。其中依托保護區8處哨卡安裝和在其它需要點位安裝,共計安裝車輛卡口視頻監控系統26套、人員卡口視頻監控系統52套,建立哨卡電子圍欄系統等。設備包括補光燈26套、LED頻閃燈26套、車輛卡口立桿26套、人臉識別卡口立桿26套、哨卡電子圍欄系統(電子圍欄數據管理應用平臺、平臺服務器各1套、4G電子圍欄8套)等。
保護區車輛、人員入區卡口安裝具體位置見表4-4、圖4-1。
表4-4 保護區車輛、人員入區卡口建設地點一覽表
類別 | 名稱 | 坐標 | |
車輛 卡口 | 點位1 | 41°52'58.35"北 | 127°39'59.54"東 |
點位2 | 41°51'36.28"北 | 127°43'55.85"東 | |
點位3 | 41°50'25.25"北 | 127°42'7.38"東 | |
點位4 | 41°52'54.72"北 | 127°38'14.48"東 | |
點位5 | 41°54'3.33"北 | 127°39'7.57"東 | |
點位6 | 41°53'39.69"北 | 127°39'37.33"東 | |
點位7 | 41°54'0.79"北 | 127°42'4.49"東 | |
點位8 | 41°52'16.80"北 | 127°44'36.38"東 | |
點位9 | 41°55'14.55"北 | 127°42'1.65"東 | |
點位10 | 41°56'14.02"北 | 127°42'27.12"東 | |
點位11 | 41°57'17.68"北 | 127°42'38.61"東 | |
點位12 | 41°58'18.48"北 | 127°42'28.34"東 | |
點位13 | 41°58'24.53"北 | 127°41'8.36"東 | |
點位14 | 41°57'46.44"北 | 127°38'46.69"東 | |
點位15 | 41°57'37.59"北 | 127°38'3.51"東 | |
點位16 | 41°57'1.26"北 | 127°39'46.59"東 | |
點位17 | 41°57'45.10"北 | 127°37'47.56"東 | |
點位18 | 41°59'20.86"北 | 127°36'9.29"東 | |
點位19 | 41°58'24.51"北 | 127°34'3.38"東 | |
點位20 | 41°57'9.86"北 | 127°36'54.08"東 | |
點位21 | 41°55'37.14"北 | 127°39'5.71"東 | |
點位22 | 41°52'9.07"北 | 127°40'50.81"東 | |
點位23 | 41°52'50.45"北 | 127°41'55.47"東 | |
點位24 | 41°51'40.16"北 | 127°42'17.04"東 | |
點位25 | 41°50'46.89"北 | 127°46'13.64"東 | |
點位26 | 41°56'39.63"北 | 127°42'12.90"東 |
圖4-1 車輛卡口視頻監控系統規劃點位圖
(5)圍欄(網)
生物圍欄,起到保護林木,防止人畜出入林地作用的生物帶。新建生物圍欄沿著G331國道(保護區內)兩側設置生物圍欄,圍欄總長度為22.64km,寬度1m,生物圍欄所選樹種主要為榆樹。
(6)綜合服務用房
智能保護區的建設需要配置安裝一些新設施設備,新建綜合服務用房,為了綜合考慮將智能保護區建設的機房、感知系統指揮調度中心、監測中心與科研中心一體化建設;綜合服務用房擬選址設在撫松縣松江河鎮內,占地面積為2500m2;建筑面積為1500m2,三層磚混結構。另建附屬平房(含車庫)100m2,門衛50m2,圍墻300m。建自動軌道伸縮大門一座。
(7)管理性標識
保護區已有界樁300根、界碑10塊,標示牌5個。根據已完成的優化整合及重新勘界立標后的要求,規劃增加意象性標識——界樁(標樁)界碑、指示性標識——標牌、警示性標識——標牌,一般含有警告、禁止、提示、指引、公告等性質的內容。為了明確保護區的范圍及功能分區界線,為人們提供服務指南和限制人為活動等,設立必要的標樁、指示牌、標志(區)碑;標樁及指示牌的材料采用堅固耐用材料制作,配有中英文的通俗易懂、準確簡潔文 字。
①界樁
自然保護區區界及核心區界、緩沖區與實驗區的區界上必須樹立界樁,自然地形不明顯、人為活動較多地段隔200~300m設置一個界樁,自然地形明顯、人為活動較少的地段,隔300~500m設置一個界樁,轉向點必須設置界樁。本規劃擬在保護區外圍人為活動較多的管理站附近、地帶沒有明顯地物的區域,加密設置安裝界樁;保護區內部界線規劃在每個溝口、路口增設標樁;規劃設置1000個;保護區界樁、功能分區標樁規格15×30×120cm,采用鋼混材料制作。
②界碑
立標定界。保護區與周邊地區的界線調整、劃定已經完成,但實地還沒有明顯標志,容易造成邊界糾紛和對保護區的蠶食,從而威脅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給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帶來困難。因此,需要在區界線上立標定界。在保護區所轄所有道路入口處,設立醒目的標志(區)碑,新設立10塊。界碑規格15×30×120cm,用磚混基座,表面鑲嵌大理石。
③指示性標牌
規劃在交通主干、次干、簡易道路及巡護步道的節點設置指示性標牌52塊。標牌材質為金屬,雙面、單立柱。
④警示性標牌
在人為活動頻繁的區域、主要道路相交處,沿實驗區邊界的顯著位置、野生動物活動頻繁地段的兩側設警告、禁止、提示等識牌35塊;在6個管理站、12個管護點、8個檢查哨卡、管理處、綜合服務用房院內各設1塊宣傳性標牌;在實驗區道路兩側設7塊提示及公告內容的標牌;共設70塊。標牌材質為金屬,雙面、單立柱。
(8)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
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以及視頻監控為一體的“天空地一體化”手段,融合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設保護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門戶網站建設、時空數據三維信息平臺、巡護管理以及“一張圖”決策系統,實現多源、多時相、多角度、全區域、高智能化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開展保護區森林資源、濕地資源、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大氣環境等自然資源數據采集,掌握整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變化趨勢,為保護區有效管理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撐。
①遙感數據分析應用規劃
每年獲取2期高分辨率影像數據,通過多期遙感數據為監測對比數據,應用3S技術結合現場實地調查等手段,開展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要素、多時相土地利用遙感變更調查工作,形成系列專題圖件與成果數據,建立相應數據庫并將年度成果及時提供,為保護區管理和衛片執法提供基礎資料與決策支撐。
②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規劃
A規劃在自然保護區內重要水系附近建設最大焦距為300mm至750mm的長焦視頻監控系統,安裝在仿生樹監測塔上。實現鳥類視頻的自動采集、通過后臺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系統實現重點保護鳥類的物種自動識別及種群調查統計。根據自然保護區實際建設需求,共規劃10座長焦視頻監控站,主要用于鳥類監測。具體位置見表4-5、見圖4-2。
表4-5 長焦視頻監控站建設地點一覽表
類別 | 名稱 | 坐標 | |
鳥類視頻監控站 | 點位1 | 41°58'7.81"北 | 127°35'24.01"東 |
點位2 | 41°58'0.16"北 | 127°39'14.49"東 | |
點位3 | 41°56'50.39"北 | 127°38'34.34"東 | |
點位4 | 41°57'28.04"北 | 127°40'12.69"東 | |
點位5 | 41°55'57.70"北 | 127°38'30.46"東 | |
點位6 | 41°51'56.97"北 | 127°41'20.60"東 | |
點位7 | 41°51'41.56"北 | 127°42'51.00"東 | |
點位8 | 41°50'42.86"北 | 127°44'53.16"東 | |
點位9 | 41°54'20.51"北 | 127°41'9.91"東 | |
點位10 | 41°55'40.84"北 | 127°41'19.78"東 |
圖4-2 長焦視頻監控站建設位置規劃
B規劃布設8套鳥類AI聲紋監測設備,全天候采集、分析保護區內鳥類數據,包括鳥類識別、主要分布和種群數量等。通過鳥類AI聲紋監測設備,對各種群鳥類在不同時段、不同區域出現的頻次、數量進行分析統計,進行鳥類種類組成、數量與分布動態監測,為鳥類動態監測、保護研究、趨勢分析,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助力保護區對鳥類的保護,提升保護區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C規劃在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用“無線傳輸網絡+紅外自動觸發照相機(野保相機)”的應用模式構建可實時回傳數據的紅外自動觸發照相機野生動物監測網絡。
根據建設需求,基于保護區實際無線網絡覆蓋情況,參考野生動物痕跡樣線分布進行網格化部署。1km2布設3臺,合計規劃布設400臺,實現野生動物圖片/視頻數據的實時回傳。
D規劃采用測繪級無人機,對保護區進行地質掃描、數據采集及實時監測。
③生態因子監測系統規劃
A水文、水質監測站建設規劃:根據自然保護區實際建設需求,在流經保護區的主要水系附近,建設水文、水質小型監測站,實現流入、流出自然保護區水體的主要指標自動監測。規劃共建設8套,具體位置規劃見表4-6、見圖4-3。
表4-6 水文、水質小型監測站建設地點一覽表
類別 | 名稱 | 坐標 | |
水文水質監測 | 點位1 | 41°58'37.18"北 | 127°33'36.70"東 |
點位2 | 41°55'22.45"北 | 127°37'2.02"東 | |
點位3 | 41°53'44.44"北 | 127°38'44.08"東 | |
點位4 | 41°58'0.43"北 | 127°42'24.02"東 | |
點位5 | 41°56'13.18"北 | 127°42'32.93"東 | |
點位6 | 41°53'58.78"北 | 127°41'50.40"東 | |
點位7 | 41°51'36.93"北 | 127°43'43.46"東 | |
點位8 | 41°58'52.60"北 | 127°42'43.46"東 |
圖4-3 水文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地點規劃
B氣象、土壤、空氣質量監測站規劃:
根據自然保護區實際建設需求,規劃在保護區具備網絡傳輸及供電條件的地區建設氣象、土壤、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共建設4套,具體位置規劃見表4-7、見圖4-4。
表4-7氣象、土壤、空氣質量監測站建設地點一覽表
類別 | 名稱 | 坐標 | |
氣象、土壤、 空氣質量監 測 | 點位1 | 41°51'38.52"北 | 127°40'54.15"東 |
點位2 | 41°57'34.55"北 | 127°39'36.40"東 | |
點位3 | 41°58'40.55"北 | 127°34'54.47"東 | |
點位4 | 41°54'58.88"北 | 127°38'40.52"東 |
圖4-4 氣象、土壤、空氣質量監測站建設位置規劃
④防火視頻監控系統規劃
根據頭道松花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際建設需求,規劃建設4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點位規劃見表5-8。
表4-8 防火視頻監控點建設地點一覽表
類別 | 名稱 | 坐標 | |
防火視頻監控系統 | 點位1 | 41°51'38.52"北 | 127°40'54.15"東 |
點位2 | 41°57'34.55"北 | 127°39'36.40"東 | |
點位3 | 41°58'40.55"北 | 127°34'54.47"東 | |
點位4 | 41°54'58.88"北 | 127°38'40.52"東 |
⑤配套、輔助系統規劃
還需要建設相關配套的科普宣教管理系統、大數據分析評估系統、地理信息引擎、三維模型引擎、數據可視化引擎、物聯網平臺、視頻聯網平臺(包括人車管控系統、衛星圖片分析系統、AR全景系統、人臉算法系統模塊)。
(9)視頻監控系統
建設長焦視頻監控系統和野保相機監控網絡,實現珍稀野生動物種群監測;在獲取水文、水質、土壤、空氣質量、氣象等數據的基礎上,根據監測需求適當新建自動監測站,實現頭道松花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
1網絡傳輸系統建設規劃
根據保護區實際基礎資源情況,建立有線、無線融合的數據傳輸網絡700M 自組網。服務于保護區的物聯網數據傳輸、多媒體通信、災害應急通信等業務。
基站主要完成終端無線接入功能,包括管理空中接口、接入控制、移動性控制、用戶資源分配等無線資源管理功能。700M雙向網采用分布式基站,包含基帶處理單元BBU和無線射頻單元RRU。保護區規劃基站建設地點見表4-9、見圖4-5。
表4-9 規劃基站建設地點一覽表
類別 | 名稱 | 坐標 | |
無線基站 | 基站1 | 41°51'38.52"北 | 127°40'54.15"東 |
基站2 | 41°57'34.55"北 | 127°39'36.40"東 | |
基站3 | 41°58'40.55"北 | 127°34'54.47"東 | |
基站4 | 41°54'58.88"北 | 127°38'40.52"東 |
圖4-5 無線網絡基站點位規劃圖
②光纖傳輸網絡規劃:根據保護區無線專網實際建設需求,規劃鋪設40km光纖,實現4座無線通信基站數據的回傳。
③保護區核心數據庫建設規劃
依照既有的數據資源目錄及數據標準,構建保護區核心數據庫。實現各類自然資源監測數據、外業調查數據、業務管護數據、外部共享數據的統一匯聚、一體化管理,為各應用系統提供數據管理、數據運維、數據檢索和數據集成封裝等服務。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面向數據用戶提供資源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操作服務。
(10)網絡系統
保護區建設局域網和建立門戶網,為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提供現代化手段。根據保護區綜合行政用房(含指揮中心)和6個管理站的分布建設局域網和APP1套,建立門戶網站1套,實施更新;并對現有基礎設施改造,包括會議室裝修、會議座椅、操作臺、綜合布線工程、機房機柜、指揮中心設備機柜等。
根據項目實際需求,指揮中心建設12塊DLP大屏顯示系統,并配備相應設施。配置國內高端的無紙化辦公系統。升降器及顯示器采用超薄設計,尺寸為15.6寸高清顯示,具有會議銘牌功能。觸控顯示屏最厚處不超過9毫米,最薄處不超過5毫米,美觀大方。
①指揮中心建設規劃
根據指揮中心實際情況,建設大屏顯示系統,顯示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播放各種監控視頻、視頻會議內容等,實現視頻圖像信息的靈活高效、安全傳輸及共享應用。
②監測中心無紙化系統
無紙化智能會議系統可提供豐富的會議功能,協助會議主辦方對整個會議流程進行高效便捷的控制,對會前準備,會中管理以及會后歸檔操作提供多種服務功能,保證會議正常、有序、安全地進行。
③機房改造規劃
本項目存儲設備采用雙活容災設計,即災備系統中使主生產端數據庫和備機端數據庫是同時在線運行的,處于可讀可查詢的狀態的技術。從服務器、網絡設備、機柜、操作臺進行改造設計配置安裝。
根據本項目規劃的各類前端設備數據量為本項目配備72T存儲空間,需1臺IPSAN網絡存儲設備,24塊專用監控硬盤3T。
④數據中信設備
配置數據中心需要的輔材及設施設備,包括服務器、虛擬化軟件、磁盤陣列、光纖交換機、模塊化IT機柜、密閉組件及輔材、行級空調、環境監控系統、路由器、核心交換機、接入交換機。
⑤網絡安全設備
配置網絡安全設備:包括負載均衡1臺,出口防火墻、邊界入侵防御系統、WAF個2臺,數據庫審計、日志審計、運維審計、高級威脅檢測系統、全流量威脅取證系統、漏洞掃描、服務器殺毒、智能管理平臺個1臺。
⑥視頻監控邊界設備
配置視頻監控邊界設備:包括防火墻、邊界入侵防御系統、數據交換系統、信息交換系統隔離與信息交換系統、視頻交換系統、視頻交換系統隔離與信息交換系統個1臺。
⑦柴油發電機
配置標準主機、全自動并網控制系統、機組水套加熱器個1套。
4.1.3.3巡護系統
巡護系統建設主要包括巡護路網、交通工具、巡護營地,以及防護、通訊和取證裝備等。
(1)規劃原則
充分利用現有交通道路;總體布設必須滿足保護管理、科學研究、護林防火、環境保護等需要;道路線形順應自然,不搞大填大挖,盡量不破壞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觀;采用多種形式,并與外部交通銜接、溝通內外部聯系;核心區內不修車行道;先近后遠,與保護、科研、生態旅游工程相配套。
(2)現有路網概況
保護區現有林區道路支岔線90km,且道路年久失修。按總面積計算,本區車行道密度僅為3.2m/hm2,且路面質量差、等級低、排水措施不足,很不利于整個保護區開展正常的巡護,運兵車和防火指揮車、物資車通行,科研及管理工作。
(3)巡護路網建設
①維修道路
對保護區內部的林區道路支岔進行維修。覆蓋保護區實驗區所有林道。規劃對保護區內未鋪設路面的13.2km長、5m寬的林區道路鋪設砂石路面;對路面兩側的排水溝進行修復;對保護區內的公路橋進行修復;對保護區內的公路涵洞進行修復。詳見表4-10。
表4-10維修道路規劃表
項目名稱 | 建設性質 | 建設規模(Km、個) |
路面鋪設(含排水溝) | 維修 | 13.2 |
公路橋 | 維修 | 2 |
公路涵洞 | 維修 | 10 |
②小型營地/補給地
保護區山高路遠,野外巡護時間長,1天不能往返的巡護路段上,在中途建設有人或無人值守的小型營地或補給點,在實驗區巡護路段旁,配備食宿、休息等基本條件。本次規劃建設5個休憩驛站/補給地。建設地點為:黑河林場67林班1小班、老嶺林場31林班25小班、老嶺林場3林班6小班、錦北林場39林班24小班、錦北林場131林班22小班。
(4)交通工具
根據保護區實際現狀和需求,本次規劃擬配備交通工具有巡護越野車、摩托車、補給保障車輛等。見表4-11。
表4-11 巡護交通工具規劃表
設備名稱 | 數量(輛) | |
交通工具 | 越野車 | 5 |
摩托車 | 10 | |
游艇 | 1 | |
補給保障車 | 1 |
(5)通信工具
目前保護區內部分巡護點、監測點沒有通訊信號覆蓋,仍無法與外界通過移動電話聯系。為了滿足日常辦公、森林防火和對外交流的要求,需要配備一定的通信工具和設備。局址及各站址配備一定數量程控電話和傳真機;野外巡護、保護管理站、管護點需配備對講機,建立基地對講臺;由于保護區溝谷縱橫,各管理站和瞭望臺安置超短波電臺和中繼臺。各建筑物內的電話線分別用電話電纜埋地、埋墻敷設,從總組線箱引入。通訊工具配置見表4-12、表4-13。
表4-12 通訊工具配置規劃表
單位:臺、部
項目 地點 | 性質 | 程控電話 | 三屏便攜 指揮箱 | 基地 臺 | 電視接收機 | 傳真機 |
綜合服務用房 | 新建 | 1 | 1 | 1 | 2 | |
管理站 | 新建 | 6 | 6 | |||
管護點 | 新建 | 12 | ||||
管護哨卡 | 新建 | 8 | ||||
合計 | 1 | 26 | 8 |
表4-13 通訊工具配置規劃表
單位:臺(部)
設備名稱 | 數量 |
有線電話 | 30 |
移動電話 | 104 |
衛星電話 | 6 |
(6)野外裝備
為滿足日常巡護工作需要,同時也為了實現規范化管理,提升保護區形象,規劃配備統一的巡護人員裝備,每人每年1套,巡護隊員個人野外裝備可配備專業沖鋒衣、登山鞋、防雨用具、背囊、帳篷、簡易生活用具、戶外急救包等,共計160套。
4.2生態修復規劃
4.2.1生態修復原則
(1)有利于主要保護對象保護的原則
生態修復要以保護為前提,圍繞主要保護對象的需求,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修復措施,實現對主要保護對象的有效保護。
(2)自然修復為主、輔以人工干預措施的原則
生態修復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控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實現自我修復,輔以人工干預措施。
4.2.2生態修復規劃
4.2.2.1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規劃
(1)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基地
保護區物種多樣性豐富,其中不乏有珍稀瀕危的植物種類,是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庫。
①為保留東北紅豆杉等珍惜瀕危植物物種基因,應進行物種基因庫建設,規劃建設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基地,基地面積為50hm2?;?/span>規劃設在實驗區的錦北保護站附近,內設珍稀瀕危類植物繁育試驗區。主要開展東北紅豆杉的人工培育繁殖試驗,本著種子育苗、扦插、組織培養等幾管齊下的原則,力爭在人工繁殖技術上有重大突破。
②適當開展經濟藥用類植物繁育試驗。主要開展篤斯越橘、人參、
天麻等的繁育試驗。
4.2.2.2野生動物保護與恢復規劃
(1)野生動物救護站
在保護區錦北保護站建設野生動物救護站,建綜合救護用房400m2。主要救護對象為病弱、傷殘的重點、瀕危及其他野生動物。救護野生動物康復后,將及時放歸野外,已喪失野外生存能力的個體,在放養場飼養,供宣教展示。同時也開展受傷、病弱、饑餓、受困、迷途中華秋沙鴨收容救護工作。
救護站工程建設主要內容為:救護醫療區,隔離室,救護室,動物康復區,動物圈(籠)舍,兩棲、爬行、鳥類、獸類活動場,動物放養區,建圍(欄)網2000m,救護車1輛,救護儀器設備3套。
(2)野生動物食物補充點
針對保護區內有蹄類動物在冬季食物缺乏的季節,規劃在保護區試驗區內建設食物補充點20處,科學地對野豬、馬鹿、狍子等有蹄類動物進行冬季補飼,以保證獵物種群順利度過冬季,迎來次年的繁殖期,提高產仔數,并保證當年幼獸在食物匱乏的嚴冬安全越冬,提高有蹄類動物的密度。
(3)設備儀器購置
數據分析設備:包括計算機、傳真機、復印機等數據分析、存儲、傳輸設備;野外巡護設備:包括GPS、數碼相機、望遠鏡、對講機、游標卡尺等數據觀測、記錄等儀器設備;野生動物救護設備:包括手術臺、呼吸麻醉劑、常規醫療器械、醫療及消毒藥品等設備設施及物品。
4.2.2.3中華秋沙鴨棲息地保護與恢復規劃
(1)人工鳥巢
松江河錦江橋下沿河兩岸是中華秋沙鴨的重要棲息地,每年有近百只中華秋沙鴨在此落腳,做窩繁殖。這里的森林經多年采伐和老齡樹的自然死亡,使可供筑巢的天然樹洞缺少。規劃為中華秋沙鴨搭建人工鳥巢,以期擴大保護區內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量。保護區界內沿著漫江沿岸兩側,規劃增掛10個中華秋沙鴨繁殖巢即鳥巢。
(2)中華秋沙鴨野外補飼工程
①增殖放流。在以往與有關水利、科研部門放流細鱗工作基礎上,充分發揮頭道松花江水量充沛、水質清澈的水資源優勢,養殖與放流當地珍稀品種冷水魚類紅點鮭魚,恢復保護區河流水生生態環境與魚類資源,開展中華秋沙鴨野外補飼專項行動,定期為中華秋沙鴨補充
食源。保護區增殖放流嚴格執行國家、省有關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增殖放流站建設固定房舍,配備水、電、氣、暖設施,同時,建設放流魚類暫養池。
②投食。確保中華秋沙鴨食物安全,針對重點水域,尤其中華秋沙鴨等水禽棲息繁殖地進行非法漁獵打擊行動,使中華秋沙鴨等候鳥食物安全得到保證;結合中華秋沙鴨等水禽棲息繁殖地錦江、黑河林場庫區重點水域規劃20處投食區,年投入魚類2000kg。
(3)中華秋沙鴨保護地恢復
保護巡護隊通過布設紅外相機,對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和空間分布進行連續調查和記錄。同時,當地還開展漫江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及時查處非法采砂、盜獵等行為。
4.3科研監測規劃
4.3.1 任務與目標
4.3.1.1任務
通過開展系統的科研和監測工作,了解和掌握保護區的資源狀況、保護對象所處的環境條件、保護對象的特點和固有的規律,探索保護對象受威脅的程度與原因,探索和揭示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環境因子間的作用、典型植物演替規律,為資源保護與管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主要任務包括:
(1)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與林相及其它條件的關系。
(2)研究珍稀瀕危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的生存棲息方式和適應環境能力及其繁衍規律,為其恢復原始狀態和種群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3)研究和查清有重要經濟價值、能形成市場潛力、適合開發利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分布、貯量及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方式,為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探索和揭示次生林的形成過程和規律,監測其演替過程。
4.3.1.2目標
通過科研、監測的實施和教學實踐基地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保護區科學的保護管理體系和科研、監測設施設備,使科研、監測、管理水平和科研隊伍素質得到較大提高,及時了解與掌握保護區內中華秋沙鴨及棲息地的資源狀況、受脅因子和保護管理成效,為資源保護、管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與專家合作,充分發揮保護區科研、教學基地的巨大優勢和潛力,將保護區科研、監測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把保護區建設成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科研、教學實踐的重要基地。為自然保護和自然資源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提供有效方式、方法及科學依據,為周邊社區經濟發展提供實用技術和尋求最佳途徑,從而實現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4.3.2 科研監測的原則
4.3.2.1保護為主,科研先行的原則
在保護全區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及監測工作,用科學的思想、手段及方法來指導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蒲袘鳛楸Wo和管理的依據和前提,而保護區的建設為科學研究提供條件和場所,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4.3.2.2堅持野外調查監測與室內研究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布設調查線路,運用科學的方法,客觀準確地記載野外調查、監測數據,科學系統地分析資料,掌握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群落變化規律、生態系統的演替與進程,為保護區的有效保護提供依據。
4.3.2.3堅持多學科相結合的原則
保護區是一定區域內宏觀系統的整體,保護區內的科研課題,既要對保護區的整體進行宏觀研究,又要深入細致地進行保護單元的微觀研究,同時要結合生態學與社會經濟學等學科,使科研目標明確、內容豐富,實現保護區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步增長。
4.3.2.4堅持前瞻性及系統性的原則
科研項目著眼當前、立足長遠,既要解決當前保護管理中的實際
問題,又要緊跟國內、國際的先進水平,力求技術領先、有所突破、循序漸進、持續攻關,實現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等相關科研成果系列
化,系統化、實用化,力爭站在這一領域的科技前沿。
4.3.2.5堅持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的原則
要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員到保護區開展科學研究,希望各方面專家能給保護區帶來更多研究課題,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從中鍛煉培養科技隊伍,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保護區科研監測水平。
4.3.3科研監測項目規劃
制定科研和監測項目規劃,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指導思想,緊密結合保護區實際情況,常規性科學和專題性科學研究并重,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立足本地,實行科研對外開放,積極引進項目、資金和人才,提高保護區的科研監測和管理水平,擴大保護區的知名度。
4.3.3.1科研監測項目
(1)森林生態系統監測
選擇保護區內森林生態系統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群落、生境,設置固定樣地及樣線,進行調查監測,記錄分析不同立地條件下,群落建群樹種的結構組成、生長狀況,以及野生有蹄類動物的種類、分布、數量等因子,摸清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動態變化趨勢,為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資源。
(2)濕地生態系統監測
在保護區內選擇主要濕地類型設置固定樣地,在鳥類集中分布區域設置固定樣線,調查記錄濕地植物的種類、覆蓋度、生長狀況,鳥類尤其是中華秋沙鴨的種類、數量、棲息地環境因子等,預測濕地生態系統動態變化趨勢,為保護區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3)本底資源調查
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是一項系統全面、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龐大復雜的重要工作,屬于基礎性科學研究,為科研提供基礎性數據和資料,對科學研究意義重大。規劃在綜合考察的基礎上,開展深入、全面的本底資源調查,充分掌握保護區所有資源現狀及保護對象情況,包括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物種的數量、分布、生活習性,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數量、分布等;掌握地形地貌的主要類型和面積,了解保護區內及周邊社區的人口數量、文化程度、生產結構等社區情況;為實施保護計劃,制定保護措施及開展科學研究等提供基礎資料和發展方向。
(4)中華秋沙鴨種群監測
監測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及棲息地人類干擾類型、強度等信息,記錄森林盜伐、森林火災、林區運材道路利用、當地重要的土地利用活動,尤其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
(5)生態廊道區域野生動物監測
生態廊道是實現黑熊、棕熊、馬鹿在不同的棲息地斑塊間遷移增加個體基因交流,實現種群恢復的關鍵。除了架設遠紅外相機,常年監測重點野生動物黑熊、棕熊、馬鹿種群外,冬季開展樣線調查,收集黑熊、棕熊、馬鹿及其獵物種群在雪地留下的足跡。
(6)生態環境因子監測
生態因子監測系統實現在保護區重點生態區域,全面監測大氣、水、土壤、植被、人類活動等各項生態因子,利用大數據關聯規則對各生態因子之間的關聯或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即可以根據一個因子的出現推導出其他因子的出現。首先從海量的原始監測數據中找出所有的高頻項目組,例如植被和人類活動,然后從這些高頻項目組產生關聯規則,如人類活動頻繁因子出現,推導出植被破壞嚴重因子的出現。通過這種方式全面、實時地掌握生態重點區域的各項情況,為保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規劃建4處氣象監測站,氣象監測主要包括氣溫、降水量、蒸發量、土地濕度等因子監測;規劃建8處水質監測點,水質監測主要是常規監測,包括色度、嗅和味、混濁度、肉眼可見物、PH值、總硬度等;規劃建4處空氣質量監測點,監測PM2.5、空氣負氧離子、臭氧、氮氧化物等環境空氣質量;規劃建4處土壤監測,進行土壤肥力指標檢測、土壤污染物檢測、土壤其他指標檢測等。
(7)鳥類多樣性監測
通過鳥類AI聲紋監測設備,對各種群鳥類在不同時段、不同區域出現的頻次、數量進行分析統計,進行鳥類種類組成、數量與分布動態監測,為鳥類動態監測、保護研究、趨勢分析。
(8)森林病蟲害監測
結合森林病蟲害調查、普查,定期對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種類、發展蔓延趨勢、危害程度、生物防治等進行監測。
4.3.3.2科研項目
保護區科研項目按常規研究與專題研究規劃。
(1)常規研究
①保護區每5年進行一次全面的本底資源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種類、分布、數量、健康狀況、棲息環境及瀕危程度等情況。
②重點保護、瀕危物種種群數量、分布與動態規律研究探索和研究重點保護、野生物種瀕危程度、生存環境、種群數量、分布范圍及動態規律,從而阻止和避免珍稀瀕危物種的滅絕。
③有蹄類種群恢復技術研究
對保護區采取的野外補飼、半散放馴養、救護放歸等有蹄類種群恢復措施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研究可行的有蹄類種群恢復技術。
④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研究
主要研究周邊居民對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控制辦法。
(2)專題研究
①中華秋沙鴨遷徙生態與規律研究
研究中華秋沙鴨在頭道松花江遷徙的時空規律,分析其遷徙路徑與生境偏好,探討中華秋沙鴨遷移生態需求。
②中華秋沙鴨領域及對生境利用的研究
研究中華秋沙鴨密度相關性、對不同流域的選擇與利用、對領域內人類干擾的耐受力。
③中華秋沙鴨保護與社區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研究
篩選適于當地的“替代生計”項目,減少社區生產生活對森林及周邊環境的壓力,緩解中華秋沙鴨保護與村民的沖突,創建保護區與社區協調發展的范例。
4.3.3.3規劃建設內容
(1)科研中心 保護區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相關科研活動,但是 由于資金匱乏,保護區目前沒有正規的科研場所,科研設備不完備。本期總體規劃為構建保護區監測中心、監測站、固定監測樣地(線)三級監測網絡,在管理處處址所在松江河鎮建設行政綜合服務用房,其中第二層擬定為科研中心用房,建筑面積500m2,包括樣品初處理實驗室、樣品儲藏室、設備儲存室、學術研討室、數據分析實驗室、檔案室等。并配備監測、實驗、辦公設備。以此科研中心為平臺,吸引高校、科研機構到保護區開展中華秋沙鴨、森林群落演替、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專題研究,提升保護區的科研監測水平,更好地發揮科研對保護區發展的指導作用。
(2)固定樣地與樣線
①固定樣地
在保護區內不同森林類型設置12塊植被固定監測樣地進行監測,其中6hm2大型固定樣地2塊,設在緩沖區;0.1hm2植物監測樣方10塊,其中建在核心區3塊、建在緩沖區3塊、建在實驗區4塊;
四角定樁標記;固定樣地調查在規劃期每年進行一次。
②固定樣線、樣點
在保護區設置4固定樣線,長度共4kmkm,樣線布設盡量考慮覆蓋各種生境類型;主要對有蹄類野生動物野豬、狍、馬鹿、黑熊、棕熊等進行監測。每條樣線長度1km,寬度60m。每組至少5人沿樣線平行行走,速度1.5km/h。4條固定樣線其中核心區2條,位于錦北林場28林班6、7小班、29林班7小班,錦北林場42林班4、5、8小班,緩沖區1條,位于老嶺1林場22林班1、11小班,13林班8小班,實驗區1條,位于黑河林場67林班3、4小班。
獸類集中分布區,每年12月初–翌年3月為野外監測期,監測期內每條樣線進行2次監測。同時對鳥類、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監測。其中鳥類AI聲紋監測樣點8處,地點位于錦江、頭道松花江緩流處中華秋沙鴨季節遷飛線上。
(3)本底資源調查
對保護區的自然環境、生物資源、社會經濟等進行專項調查,全面系統地掌握資源狀況,獲得大量基礎數據,及時、準確地掌握其動態變化,并與前期資源調查結果進行比對分析。5年完成1次調查。
(4)中華秋沙鴨種群及棲息地專項調查
中華秋沙鴨每年3月份左右在吉林省二道白河、渾江、頭道松花江等流域棲息繁殖,11月份左右南遷越冬。通過調查發現過多的人為活動會直接影響它們的生活,因而在其南遷之后開展保護行動:向保護區內河流投放魚苗,建設一批鳥窩,在河流冰凍前清理河道,加派人手清理“網圍”“地籠”等捕獵工具等。此外,還將通過懸掛條幅,建立宣傳欄,發放宣傳單等方法來增強百姓的保護意識,在保護區內設置界碑和界樁,防止林區群眾闖入中華秋沙鴨棲息地。
在中華秋沙鴨在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保護區棲息繁殖的8個月里,巡護隊員們每個月至少要4次監測和SMART巡護,布設和維護紅外相機,利用行走樣線法和設置固定監測區定點觀測,對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和空間分布進行連續調查、記錄,及時勸阻可能威脅中華秋沙鴨種群繁衍的人為活動。
4.3.4 科研隊伍建設
保護區作為重要的科研基地,要組建高、中、低級不同層次的多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員,逐漸建成一支具有高素質的研究隊伍,來承擔完成研究任務。
根據保護區管理處實際,結合開展科研活動、內容、專題研究范圍和監測的技術方法等需要,遵循尊重人才的原則,對科技人員知識結構要求比較高,不僅需要自然科學方面知識的人才,還需要有社會科學方面知識的人才,不僅有生態學、生物學、動物學、林學、地質學等方面知識的專業人才,還要有社會學、經濟學、民族學等方面知識的專業人才;不僅有懂漢文學的還須有懂外語的人才,由這些多學科多專業知識的人才組成科研監測中心站,在管理處與科研監測中心統一領導和安排下,分工協作,完成管理處科研和監測任務。管理處的科研隊伍中至少應有懂得植物分類的林業資源保護專業人員4名,保護管理專業人員4名,計算機信息專業人員4名。并由上述人才構成科研隊伍基本骨架。
(1)充分發揮現有科研人員的作用,實行考核,聘任管理。
(2)專業人員培訓,分批分期派往大專院?;驀膺M修深造,積極參加國內的短期培訓班和學術會議。
(3)穩定科技隊伍,培養和吸收各種專業人才,注意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隊伍結構實現梯度化,并改善科技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
(4)聘請專家、學者作顧問,來保護區講學和指導科研工作,幫助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隊伍。
4.3.5 科研組織管理
科研組織管理采取常規性組織管理形式和項目組織管理形式。常規性組織管理主要由科研監測中心負責。其責任是負責擬定科研和監測項目,并組織實施。為避免科研選題的重復性和低水平性,保護區應成立以局長掛帥,由科研管理負責人、科研人員代表和聘請的科研顧問組成的學術委員會。主要負責對科研的選題進行嚴格評審,并對科研實施過程進行全過程的監督、指導,對未經評審通過的研究課題,不得立項和開展研究。對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對沒有突破性的或前景不樂觀的課題應予以停止,以免造成對人力、財力和資源的浪費。
對國家下達和國內外協作研究項目,采取項目組織管理形式,實行項目負責人制,并明確項目負責人的責、權、利,由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研究項目的實施。
為提高研究水平,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管理激勵機制和人才競爭機制。每年開展一次科研成果、科技論文和優秀科研人員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優秀科研成果、論文和優秀科研人員給予名譽和物質獎勵。
具體的科研課題管理分五個步驟:① 研究課題的審批;② 研究課題的實施;③ 課題總結;④ 研究成果的鑒定或評審;⑤ 科研成果的推廣和使用。
4.3.6 科研檔案
科研檔案包括科研項目中長期規劃、年度科研計劃、課題可行性研究報告、科研項目立項報告、科研合同及協議、科研項目實施方案及計劃、研究記錄及原始資料、科研年度總結、科研成果報告、學術論文、論著及有關的聲像資料等。
對科研檔案應確定專人管理,制定檔案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完善檔案收集和借閱制度;實行微機管理與人工歸案相結合,科學、規范的檔案管理;加強檔案的安全保障措施,確保檔案的安全。
4.4公眾教育規劃
4.4.1規劃原則
4.4.1.1針對性原則
針對當地群眾、訪客、學生等不同宣傳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宣傳對象的重點首先是當地社區群眾,通過宣傳教育活動,使保護區周邊的群眾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并自覺參與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
從公眾教育內容上,也要針對保護區資源環境特點,突出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等珍稀鳥類、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內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內容體系。
4.4.1.2科學性和專業性原則
保護區擬建規模1500m2的展覽館與公眾教育中心,采用聲、光、電等先進設施設備。保護區宣教要以博物館為中心,將野外體驗設施,中華秋沙鴨保護設施,野生篤斯越橘生長、蘚類沼澤濕地進化、演替設施等有機融合,形成完善的教育和展示體系。公眾教育的內容要有科學性和專業性,真正達到向公眾普及自然保護知識、提高生態保護意識的教育目的。
4.4.1.3多樣性原則
利用各種媒體和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定點或流動相結合開展宣傳教育,從而使人們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關系。
4.4.1.3生動性原則
充分利用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優勢,采取靈活、感染力強的方法,對群眾、中小學生廣泛開展熱愛自然的教育,培養和激發他們保護自然的情感。
4.4.1.5經常性原則
要經常有計劃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逐步擴大對包括當地公眾在內的培訓活動,牢固樹立保護自然和愛護環境的意識,做到懂法知法、文明守法。
4.4.1.6開放性原則
為了解決保護區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提高保護區宣教工作的豐富度和水平,同時給社會公益人士提供發揮專長、奉獻愛心的平臺,建立科普志愿者招募機制,組建保護區科普志愿者協會,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自然保護宣傳教育工作。
4.4.2公眾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4.4.2.1公眾教育的內容
(1)保護區基本情況介紹。向公眾介紹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地理特點、濕地資源狀況、以中華秋沙鴨為代表的的鳥類資源狀況、社區情況、自然風光、濕地生態功能、保護成效等內容,使人們對保護區資源狀況、保護管理狀況、取得的成就、在中華秋沙鴨保護方面的地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進而充分認識保護區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2)主要保護對象介紹。主要保護對象是保護區最具價值的資源,保護區的各項工作都要服務于主要保護對象的有效保護,因而主要保護對象也是公眾教育內容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野生篤斯越橘與蘚類沼澤濕地,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是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在公眾教育活動中,這些都是具有特色的教育內容,是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眾教育的主體內容。
(3)保護區政策、法律法規宣傳。通過宣傳,讓公眾特別是周邊群眾了解相關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減少和避免群眾生產生活活動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沖突,為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創造和諧的社區氛圍。
(4)自然科學和自然保護知識普及。自然保護區是自然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基地,承擔著普及自然科學和生態保護知識的重要職責。其科普宣教內容要緊緊圍繞本區資源特點進行組織,使宣講內容與野外資源有機結合,讓受教育公眾能夠融會貫通,真正有所收獲,從而提高科普宣教工作的成效。
4.4.2.2公眾教育的形式
(1)媒體宣傳。利用各種傳媒,尤其是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的新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教育。通過保護區網站、微信公眾號、廣播、電視、報刊、錄像、出版物等大眾傳媒,結合大屏幕、墻報、標語、宣傳小冊子、警示牌等宣傳載體,進行經常性的、形式多樣的、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
(2)科普講座與科普劇場?;诩诸^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特點,充分結合與自然保護相關的各類節日,以未成年人群為主要受眾,在保護區或當地學校等地,開展科普講座、編演科普劇等。
(3)專家講堂。邀請國內外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科研學者與科普專家,在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向公眾不定期開展專家科普講座。
(4)特色科普研學活動。開展科普研學活動,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促進書本知識和科學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還有利于學生們創新積極性和動手能力的提升。保護區資源豐富,特色明顯,是青少年了解自然、親近自然、體驗自然非常理想的場所。保護區根據自己的資源特點,為學生開展濕地沼澤認知和中華秋沙鴨習性科普研學活動創造條件,吸引當地及周邊中小學生走進保護區,在研學活動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5)夏令營。暑假期間,結合科普活動對中小學生進行自然保護教育。通過舉辦夏令營活動,在保護區周邊各中、小學舉辦《自然保護知識》講座,使學生了解自然保護區,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6)固定宣傳設施。在保護區主要出入口、公路沿線、管理站和周邊城鎮居民點設置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醒目的宣傳設施,包括電子顯示屏、標牌、公益宣傳欄等。
(7)圖畫、資料。制作并向群眾散發保護區畫冊、保護區宣傳小冊子、宣傳傳單、科普教材、光盤等宣傳材料。
4.4.3宣教工程
(1)改建展覽館與公眾教育中心
在黑河林場場部舊址,利用職工搬遷后的空置的1棟家屬樓,改建1500m2的展覽館與公眾教育中心。采用聲、光、電等智慧化設施設備,展示、宣傳、教育、沉浸式體驗,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為保護區的保護、合理利用和發展助力。
(2)青少年自然教育營地
在黑河林場場部舊址,利用職工搬遷后的空置家屬樓2棟,改建成3000m2的有144張床位的可住宿房間72套,作為青少年自然教育營地宿舍,開展研學活動。
(3)建設電子顯示屏
為了增強宣傳效果、增加傳播的信息量,規劃在6個管理站和擬建的科研監測中心、改建的展覽館與公眾教育中心各建1個電子顯示屏,作為固定宣教設施,滾動播放宣教信息。新建電子顯示屏總計8個。
(4)生態保護宣教點
觀景亭臺:規劃在嶺峰庫區岸邊建設7座觀景亭臺,采用木質結構,與周邊環境契合度高,提升環境層次,為自然山水增添美色,滿足人們在生態旅游休閑中駐足休息,納涼避雨的需要。
觀鳥屋:規劃在嶺峰庫區庫區岸邊建2座觀鳥屋,采用木結構,分別配備望遠鏡等觀鳥設備3套。在不驚擾到保護區鳥類棲息繁衍的前提下,使訪客能夠更加近距離地觀賞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時也進行科學考查、記錄水禽的習性和生活規律等。
宣教欄:搭建宣教欄30塊,主要宣傳濕地、自然保護區、植物、鳥類等知識。
(5)公眾教育線路
規劃在實驗區黑河場部邊上,新建生態小徑棧道棧道2.42km、寬3.5米,作為公眾教育線路。路面鋪裝面積50000平方米、垃圾桶50個,廁所1座,雨水管網250米,護欄780米,標識標牌200個。在棧道上愜意漫步的同時,體驗森林生態景觀,感受森林、灌叢、沼澤、濕地的自然之美。
(6)解說標識系統
規劃設置700塊標牌,包括掛在樹上、插在地上,主要對公眾教育線路上的植物解說的標牌。材質為金屬,雙面,單立柱。
(7)宣傳品
將印有保護區的植物、動物、自然風光的宣傳畫、簡介、宣傳畫冊等,發放給旅游者、游學者、訪客、中小學生等作紀念。為了更好地加強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的普及及擴大保護區的影響力。同時,要更多的利用網站、微信平臺等新媒體形式,擴大受眾的覆蓋面。
(8)拍攝中華秋沙鴨及物種保護宣傳片
為宣傳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成就,提高保護區的影響力,制作2部以頭道松花江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中華秋沙鴨等珍稀鳥類為拍攝對象的自然保護題材宣傳片,通過電視臺、網站、公眾號等媒介向公
眾播放。
4.5資源科學持續利用規劃
4.5.1 社區共管規劃
4.5.1.1社區共管原則
(1)社區各種開發項目要以綠色環保項目為基準,開發項目有各種污染或對環境有影響的一律禁止開發。開發項目禁止在核心區、緩沖區進行,安排在實驗區或保護區外圍,項目需經環境影響評價。
(2)嚴禁破壞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態景觀的開發活動,不破壞植被,不污染水體。注意對珍稀動植物生存環境的保護,讓居民深知保護自然資源與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
(3)社區項目開發要有利于不同資源利用者,要有利于引導農民的參與和脫貧致富,保護與合理利用有機結合,讓參與者在共管活動中得到實惠,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
(4)社區共管所涉及的參與者,都應參與協議及規劃的制定,在實施時,優勢互補,兼顧各方利益。
(5)社區發展項目要重視和尊重當地傳統文化,發展既有利于資源保護和恢復,又符合社區經濟發展與區域產業政策。
(6)社區發展最主要是得到當地各級政府的支持,保護區應主動的通過各種途徑經常不斷地和地方政府機構聯系協調,以便在確定共管目標和實施共管過程中給予支持。
4.5.1.2社區共管目標
促進社區與保護區的和諧發展,使社區群眾和保護區之間建立一種穩固的、長久的、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協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與自然保護的關系,扶持社區的公益事業。支持社區主動參與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和資源合理利用,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保護與利用的目的,實現保、防、治、用相結合,生產、環境、就業均衡,并達到最佳化。
4.5.1.3社區共管規劃
保護區緊鄰的撫松縣漫江鎮漫江村人口968人,松江河鎮長松村人口104人。保護區周邊基礎薄、起點低,根據區域比較優勢,構建符合本地區的發展模式。
(1)社區發展扶持
對緊鄰保護區的漫江村、長松村,保護區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優先選聘其村民參與季節性管護、巡護、調查、監測等工作。
(2)共管共建
保護區聘請漫江村、長松村村民作為社會協調員,分析和研究保護區與社區間存在的問題,最大程度地調動和發揮當地社區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緩解社區對資源保護的壓力,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3)增加就業
為了增加漫江村、長松村村民收入,保護區除了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外,適度發展關聯性強的生態旅游,適量吸收周邊社區居民參與,形成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吸納當地富余人員就業,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并逐步將毗鄰村屯建設成為康養基地,促進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
4.5.2生態旅游規劃
4.5.2.1規劃指導思想
在全面有效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合理的組織、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有限度、有范圍的開展生態旅游,擴大保護區知名度,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以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要。
4.5.2.2規劃原則
(1)堅持保護性原則。在保證自然資源與自然景觀不遭破壞、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開展生態旅游。生態旅游建設項目限制在實驗區或保護區外圍。
(2)堅持階段性分期建設的原則。一次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分別不同建設分期進行景區景點和旅游項目規劃,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突出自然特色和山野情趣,先急后緩、先易后難。
(3)堅持科學管理的原則。根據自然生態容量和環境承載力嚴格控制游客量規模,優先進行環境保護建設,嚴格實施環境管理和監控,維持保護區的原生性。
(4)堅持旅游與自然教育、科普相結合原則。通過開展以自然景觀、生物景觀為主要內容的科普旅游,使游客認識自然、體驗自然,增強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充分發揮保護區科普宣教基地的作用。
4.5.2.3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1)自然風景資源評價
①地文景觀
保護區內有長白山火山巖地貌景觀。丘陵、臺地上,遍布火山石,(俗稱浮石或多孔玄武巖)是一種功能型環保材料,是火山爆發后由火山玻璃、礦物與氣泡形成的非常珍貴的多孔形石材。保護區內臺地上可見柱狀節理發育明顯,柱狀節理將巖石切割成多邊形的柱體,常見的柱面有六邊形,也有四邊形、五邊形和七邊形,柱體垂直于熔巖層的層面,形成好看的多邊形的面。
②水文景觀
頭道松花江流經保護區,頭道松花江水域寬闊,水流川急、浪花飛濺,一步一景,聽著嘩嘩的流淌聲,欣賞著彎曲的銀色玉帶,令人深感大自然的無限美妙。此外,區內百余條溪流回旋于深山密林,水質清澈、游魚細石、草木蔥蔥,充滿了大自然的原始風貌。
③北國獨特奇異的冰雪風光,
冬季來保護區,“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林海雪原,“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秋末冬初時河流兩岸的樹掛即霧凇,非冰非雪,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乳白色冰晶沉積物;霧凇掛樹,這么美的景,仿佛千樹萬樹梨花開,美不勝收。
④生物景觀
保護區每年3月至9月,會迎來有鳥類“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秋沙鴨回歸到保護區筑巢產卵。對生存環境非常挑剔中華秋沙鴨,喜歡在清澈無污染且水流平緩的水域棲息覓食,營巢于森林高大喬木上天然形成的樹洞內,有中華秋沙鴨的地方,可作為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標志。
保護區山林繁茂,巨樹參天。珍奇名貴的松、椴、樺、楸、曲柳等樹木,青翠欲滴,華蓋蒼蒼。掛在樹上的爬藤,形若虬龍,盤繞樹干。各種奇花異草散發著清幽的芳香。這里不僅是野獸飛禽的樂園,還是野菜、鮮果、山珍的故鄉。春天的映山紅,滿山開放;盛夏芳草萋萋,綠菌鋪地;秋季的楓葉、五花山,層林盡染。冬天的皚皚白雪,千里冰封。保護區風光四季不同,景色各異。區內山溪流淌,林中鳥聲清脆,鮮花姹紫嫣紅,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風光構成了
極其豐富的景觀資源。
(2)人文風景資源評價
黑河抗聯故事:據文獻記載,漫江及老黑河一帶是東北抗聯軍二軍軍部,以及二軍二師、六師重要的游擊根據地,曾經在這一帶建立了十幾座密營。密營包含住址、防御工事、醫院、槍械所,被裝所等,是抗聯二軍1935-1938年的重要活動區。該遺址不排除被日偽軍繼續使用作為掠奪長白山木材的伐木點。據文獻記載日偽軍在老黑河所在的頭道松花江流域掠奪木材涉及面積1410km2。
2020年6月12 日,老黑河抗聯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5月31 日,老黑河抗聯遺址入選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2021年6月19 日,老黑河抗聯遺址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3)可借景觀資源評價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緊鄰的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知名景點只有10公里的車程,其著名景點長白山天池最為壯觀。長白山以“白山”與黑龍江的“黑水”并稱,是中國東北的代名詞,也是吉林省當之無愧的第一名片。長白山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1983年夏,鄧小平登上長白山極頂,題寫“長白山”、“天池”橫幅,并發出贊嘆:“人生不上長白山,實為一大憾事!”。
(4)開發建設條件評價
目前保護區沒有開展任何生態旅游活動,今后的旅游工作要按照《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技術規程》,實事求是的合理規劃符合保護區發展情況的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生態旅游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與可借景觀實現旅游優勢互補,為未來發展生態旅游業奠定堅實的基礎。保護區未來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明顯。
4.5.2.4生態旅游功能區
(1)游覽區
劃定的游覽區是旅游資源豐富、景點相對集中的區域,也是生態旅游區實現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休憩娛樂、野營健身、科普教育、紅色教育等功能的區域。本功能區面積為975.28hm2,占保護區實驗區面積的22.43%。
(2)服務區
劃定的服務區以黑河林場場區為中心,提供生態旅游區管理機構開展各種管理、服務的區域,其職能主要是提供管理、接待、導游、商貿、文化、游樂等配套服務,保障旅游的后勤供給。本功能區面積為13.5hm2,占保護區實驗區面積的0.31%。
生態旅游區規劃情況見附圖10: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規劃圖。
4.5.2.5旅游線路規劃
根據道路建設等情況,在游覽區生態旅游服務站為起點,劃分3條主要旅游線路。
(1)深山探尋之旅
黑河林場場區——南清溝管護站(黨員先鋒崗)——重走抗聯路——老黑河抗聯遺址,游覽線長12km。
(2)原始林穿越之旅
黑河林場場區——穿越原始林——與“樹中美女子”白樺林合影——“踏雪尋綠”冬季不落葉的樟子松林——驚詫于暖暖的紅顏色即一片集中分布的鉆天柳,也是林區第一個萌動發芽的植物報春使者紅毛柳——遇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珍稀樹種東北紅豆杉——沿步道兩側能看到長白山地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主要森林類型是針闊混交林即紅松林落葉闊葉林,常見樹種包括紅松、大青楊、蒙古櫟、白樺、水曲柳、核桃楸、黃檗、五角槭、青楷槭、色木槭、山槐、春榆、紅皮云杉、臭冷杉、稠李、楓樺、落葉松、紫椴、康椴、山梨等,灌木有榛子、刺五加、忍冬、暴馬丁香、茶藨子等;藤本植物有五味子、山葡萄等;林下草本植物較多,如天南星、大葉芹等,還有鱗毛蕨、鐵線蕨等蕨類植物。游覽線長1.6km。
(3)研學探索之旅
黑河林場場區——環湖棧道——野生動植物樣地、樣線觀測區——觀鳥屋(中華秋沙鴨)——人工鳥窩(中華秋沙鴨人工巢穴)—— 遠紅外線相機觀測動植物資源——水文水質監測點,游覽線0.82km。
4.5.2.6景區景點建設
根據道路建設等情況,結合保護區實驗區集中連片的景點,本次規劃將保護區實驗區適合發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劃分為三個片區:
(1)紅色旅游片區
依托黑河林場場區,重走抗聯路,到達南清溝管護站黨員先鋒模范崗,繼續向前到達老黑河抗聯遺址。紅色旅游景區、景點規劃詳見表4-14。
表4-14 紅色旅游片區景區、景點規劃表
景區/景點 | 位置 | 規劃內容及用途 |
長白山老黑河遺址景區 | 距黑河場區18km處 | 1.完善黑河場區生態旅游基礎設施; 2.完善黑河場區至老黑河遺址的路牌、標牌、指示牌等設施建設; 3.沿途修建一些紅色意義的接駁站(亭)。 |
(2)林海穿越片區
依托黑河林場場區,建設環繞場區的步行棧道,深度體驗原始森林景觀,感受大自然的古樸與厚重。林海穿越旅游片區景區、景點規劃詳見表4-15。
表4-15 林海穿越旅游片區景區、景點規劃表
景區/景點 | 位置 | 規劃內容及用途 |
原始林景觀 | 黑河林場場區 東北的位置, 距黑河場區500m處 | 1.完善各種標識牌、宣傳牌; 2.修建棧道、建矮榆樹綠籬護欄; 3.修建環保型移動廁所、配置垃圾桶; 4.建雨水管網。 5.建休息亭。 |
(3)研學體驗片區
依托黑河林場場區,走進宣教室接受自然教育:觀看宣傳片、觀看植物標本、觀看保護區沙盤。河邊觀鳥活動:在觀鳥亭用望遠鏡觀看中華秋沙鴨,了解中華秋沙鴨生境、繁殖棲息地等狀況??蒲斜O測和保護區巡護與活動相結合,通過野外紅外線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通過設置的水文監測、氣象站等設施進行生態監測知識的學習與互動。研學體驗片區景區、景點規劃詳見表4-16。
表4-16 研學體驗片區景區、景點規劃表
景區/景點 | 位置 | 規劃內容及用途 |
中華秋沙鴨候鳥遷徙通道景觀區 | 黑河林場場區及 周邊環湖、沿河 位置,距黑河場 區4km處 | 1.完善宣教設施;2.完善觀鳥設施;3.完善監測設施。 |
4.5.2.7旅游服務設施建設
(1)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黑河林場場址給水、供熱、供電、亮化、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人行步道2148m2、給水外線760m、供電外線2745m、供暖外線810延長m、道路照明45盞、場區綠化3367m2、供暖設備引電外線、供電電纜100m。電熱水鍋爐及其附屬設備1 套、凈水設備1套。
(2)1個生態旅游服務站
在黑河林場場區建生態旅游服務站1個,利用原來林場場部舊址,進行維修改造,做為游客集散中心;平整場地,新建客運停車場、充電樁及候車廳、便捷購物;四周建地方特色產品廳等。生態旅游服務站占地面積5000m2。
(3)森林營地群
將原有黑河林場場區內的房屋進行改造與維修,融入周邊自然色彩,利用原來水電熱設施改造與維修,建起可以停放自駕車的營地、森林木屋營地、活動帳篷營地、可牽引移動掛車式營地等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營地群。占地面積5000m2。
(4)森林康養中心
將黑河林場3棟原家屬樓改建為森林康養中心,樓下劃出許多塊“菜園”,供森林康養中心住宿人員使用。
4.5.2.8管理體系
(1)組織管理體系
①組織機構
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景點及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由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統一監管,包括執行國家的有關政策,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全面負責生態旅游區的監管工作,對生態旅游區建設、旅游經營活動和森林資源、景觀資源保護等重大事項實行全面監管和決策。
②經營管理機制
保護區管理處下設管理公司,具體負責保護區生態旅游事業的經營管理具體事項。經營采取獨立經營或合作經營的方式進行,所得收入主要用于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事業。
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須全面推行環保理念,構建綠色的經營管理體系,走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旅游良性循環發展之路。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為保護資源,規范市場,維護旅游者、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區管理處作為明確的行政主體,要切實加強統一管理,行使其監督、治理的權力。為避免經營項目的錯位和破壞性開發,還應針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無序或不按規定進行建設和經營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確保規劃區生態旅游的良性發展。
(2)服務管理體系
在規劃的每個旅游片區中,根據游客的實際需要,以及保護區生態旅游區各功能區的游覽主題、服務對象、游覽線路組織的具體要求等,將生態旅游服務管理體系分為二級,即:一級旅游服務區、二級旅游服務站(點)的二級旅游服務格局。
4.5.2.9環境容量分析
(1)環境容量預測
環境容量是指在不破壞旅游景觀資源和生態環境、按照一定的旅游秩序、達到預定的旅游效果的條件下,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景區所能容納的最大游客數量。環境容量是決定景區對外交通、給排水、電力、通訊設施的主要依據,也是決定景區建設規模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依據,并最終決定景區市場規模的大小。
①日環境容量預測
——計算方法確定
綜合考慮保護區性質和特點、旅游景點分布、游覽方式等因素,參考《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技術規程》(GB/T20416-2006)游憩用地生態容量標準,確定游覽區游客容量采用游路法計算。游路法公式為:C=M×D/m式中:C為日環境容量;M為游道全長;m為游人合理游道長度;D為周轉率(景點開放時間/游完景點所需時間)。
按照功能分區,根據環境容量指標、游憩用地生態容量標準及參照實際情況,確定游覽區各分區的容量指標見表4-17。
表4-17 游覽區各分區容量指標表
分區游步道 | 長度(m) | 各區旅游用地指標(m/人) |
紅色旅游片區 | 12000 | 15 |
林海穿越片區 | 1600 | 15 |
研學體驗片區 | 820 | 15 |
——周轉率確定
每日開放時間,各區均為8hr。
平均需要的游覽時間則因場地和現狀的不同而不同。預測游玩全程所需要的時間:紅色旅游片區3hr;林海穿越片區為1hr;研學體驗片區4hr。游覽區游覽周轉率計算結果見表4-18。
表4-18 游覽區游覽周轉率計算表
分區 | 開放時間(hr) | 游完景區所需時間(hr) | 周轉率 (景點開放時間/游完景點所需時間) |
紅色旅游片區 | 8 | 3 | 2.67 |
林海穿越片區 | 8 | 1 | 8 |
研學體驗片區 | 8 | 4 | 2 |
——測算結果
測算各分區的環境容量,測算結果見表4-19。
表4-19日環境容量測算表
分區 游步道 | 紅色旅游片區 | 林海穿越片區 | 研學體驗片區 | 總計 |
日環境容量(人次) | 2136 | 854 | 219 | 3209 |
根據計算,生態旅游區的日環境容量為3209人次。
②年環境容量預測
根據氣候特征和區位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區的年適游天數為180天,則年環境容量為58萬人次。
(2)環境容量控制
正常情況下,訪客人數應控制在日環境容量之內。當訪客人數接近日環境容量時,將使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承受壓力,面臨被破壞的威脅。當生態旅游區訪客人數達到環境容量時,應采取疏散訪客和臨時封閉的措施。
4.6防災減災規劃
4.6.1林火防控規劃
森林火災對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的危害程度巨大,林火防控是保護區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原則,利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技術,搞好保護區森林防火體系的建設,提高保護區林火防控的綜合能力。
4.6.1.1森林防火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組織機構和制度,把林火防控作為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森林防火期,切實落實各項防火制度,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
(2)建立防火體系,加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瞭望系統、保護區管護人員巡護系統建設;在森林火災發生前及時發現火情隱患,實現火災的早期預警,提高保護區控制火災的能力。根據保護區的地形地勢、植被、水文、人為活動的具體情況,加強防火基礎設施的建設,配備先進的滅火設備,進一步提高森林火
災應急處置能力。
(3)加強聯防,齊抓共管。在保護區與友鄰單位、林場、社區之間建立聯防機制,共同承擔防火責任,定期召開防火聯防會議。防火期間,與友鄰單位、社區簽訂聯防協議,劃定聯防區域,制定聯防制度和措施,及時溝通情況,發生火情及時通知友鄰單位,并組織力量迅速撲救。定期召開防火聯防會議,時時檢查防火情況。在春秋兩季加強防火管理、巡護,杜絕火災的發生。
(4)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對保護區內火災隱患程度高的地區要重點防范,提高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的能力。
(5)建立健全防火、撲救火隊伍。以保護區管理人員為主,與當地政府、友鄰單位及當地居民聯防,建立專兼職護林防火隊伍,對全部人員進行防火、撲救火技術訓練,使之成為一支訓練有素、能打硬仗的撲火隊伍。
(6)開展經常性的森林防火宣傳。通過廣播、地方電視臺、張貼廣告和標語;防火期間啟用防火旗,張貼防火標語,出動防火宣傳車,組織宣傳隊伍進行宣傳;加強《森林防火條例》的宣傳和學習,增強保護區職工和周邊群眾的防火意識,加強火源管理。
4.6.1.2防火設施建設
(1)瞭望塔與林火遠紅外監測系統
規劃近期新建防火瞭望塔4座,構成觀察預報網絡。新建瞭望塔采用鋼架結構、高25m。分別建在池南區政府后山、南清溝南清溝支線18林班10小班公路上,東經127°38′43.14"、北緯41°52′52.60",海拔928m處;建在錦北27林班14小班,東經127°37′40.72"、北緯41°58′23.72",海拔908m處;建在老嶺7 林班,東經127°41′55.71"、北緯41°54′57.81",海拔968m處;建在黑河支線37林班5小班公路上,東經127°41′59.95"、北緯41°51′01.80",海拔960m處。
瞭望塔均建在海拔900m以上高處,視野良好,配置電臺、高倍望遠鏡,兼具長焦攝像頭放置點、700兆基站發射端發射點。規劃近期、遠期安裝林火遠紅外監測系統各2套,并安裝遠紅外監測探頭54個。
(2)建立防火通訊網絡
建立保護區管理處、各保護管理站與周邊各林場檢查哨卡以及林業局防火指揮部的通訊網絡,及時溝通火情信息,保證通訊暢通。利用衛星定位系統準確定位,無線、可視傳輸。
(3)防火林帶
保護區火險等級高,建設防火林帶,形成保護區防火阻隔網絡。
本次規劃在自然保護區外圍與長白山保護區交界處地段建12km生物防火隔離帶,選擇不易燃、抗火性能高的闊葉樹,如:蒙古櫟,殼斗科。蒙古櫟是營造防風林、水源涵養林及防火林的優良樹種,孤植、叢植或與其他樹木混交成林均甚適宜。結合河流、道路建立生物防火林帶,使之形成阻隔網絡體系。
(4)防火物資儲備庫(房)
在保護區兩個中心管護站,建防火物資儲備房,以儲備防火與撲救備用物資。按照《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22等標準規定,護區管理處建防火物資儲備庫(房)200m2。
(5)防控設備
配備必要的防控設備,包括滅火機、滅火器、消火栓、微波傳輸儀、監視器、高倍望遠鏡、火險探測儀、火源探測儀、破拆工具、滅火彈、衛星接收器、油鋸、割灌機等撲火設備100套,防火指揮車1輛,運兵車2輛,無人機4臺。
4.6.2有害生物防治規劃
保護區生態系統良好,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對林業有害生物的自然調節、自我控制能力較強,在通常情況下,不易發生大的災害。林業有害生物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由于近些年氣候異常等不利因素,加之保護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國際影響,做好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為了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方針,嚴格執行《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提升保護區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培育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森林的自控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6.2.1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1)外來物種防治
在外來物種防治方面,保護區管理部門要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不能盲目引進外來生物,并要嚴格執行引種檢疫審批監管制度,嚴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保護區管理處要加強對外來人員的宣傳教育,嚴禁隨意將外來物種帶入保護區放生或栽培;定期組織對外來有害生物的普查,及時發現和掌握災情,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危害擴散。
(2)病蟲害防治
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要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方針和以生物、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
①加強病蟲害監測,掌握病蟲害種類、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基本情況,建立病蟲害調查檔案,作好病蟲害發生發展的動態規律預測預報工作。
②及時清除區內的病蟲木,改善林分衛生條件;嚴禁亂砍濫伐,促進多層次的植被生長;保護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的原始性和完整性,盡量避免人為干擾破壞,減少病蟲害傳播的媒介。
③采取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同時減少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污染與二次破壞。
④使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與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相結合,購置必要防控等設備,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加強病蟲害防控方面的隊伍建設和技術培訓,培養專職兼職防控技術人員。
4.6.2.2有害生物防治設施建設
新建植物病蟲害防治檢疫站,與擬建的科研監測中心合建。購置保護及防治設備,包括噴藥機、噴霧器、檢驗箱、顯微鏡、檢疫刀、檢疫鉤等檢疫設備以及有害物處理裝備等。
4.6.3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
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護林員、林業有害生物測報員等基層林業工作人員,要承擔相應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明確監測范圍、重點、巡查線路、監測點。發現陸生野生動物疑似因疫病引起的異常情況,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或者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報告;其他單位和個人發現陸生野生動物異常情況的,有權向當地林業主管部門或者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報告。
本次規劃建設疫源疫病監測點6個,建設地點為禿尾巴河站、錦北站、錦江站、高麗河站、長松站、南清溝站。在疫源疫病監測點各配備監測設備1套,與監測樣線一并考慮布設;設置固定監測區。
4.6.4醫療與救護
在6個管理站分別設立衛生救護點,配備必要的醫療急救設備和野外救護裝備。設置戶外運動警示標志系統。
4.6.5地質災害
最大限度地防控地質災害。根據建設地點地質、氣候等自然特征,對建設項目配置應有的防災減災設施設備,做好護坡、護堤、避災工程預案,最大限度地將擬發生損失減到最低。
4.7環保規劃
4.7.1環境質量控制
目前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得到良好的保護,環境質量良好,大氣、水體均未受到污染,符合國家一級標準。規劃期內影響保護區環境的主要因素有工程建設對自然植被及其生境的局部破壞,土建工程的土石方開挖,施工廢棄物及建筑材料廢棄造成環境污染。
為了較好地解決這些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規劃采取如下措施:
(1)執行國家和吉林省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實施前編制培訓計劃和環境保護方案,工程實施前、施工期間對施工人員進行相關法律
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培訓。
(2)保護區的工程設施建設,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表植被及生境破壞。構筑物的建設要請專業人員精心選址、設計,保持與周圍的環境、意境相協調。在土建工程施工時應選好建設地點,盡量減少土方量,填方地段要做好防護設施,廢棄土方必須運至專門地點堆放,施工過程不得隨意清除砍伐植物,建筑棄料要集中處理,施工結束后,
裸露地表需進行種樹植草、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3)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禁止一切生產經營活動,實驗區禁止開展污染空氣、水源、土壤,開山采石、挖掘、毀林等一切以破壞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產經營活動。
(4)規劃在6個管理站各建設化糞池1座;在6個管理站各建
設垃圾中轉站1座;減少生活污水和生活固體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5)加強對區內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環保教育,逐漸改善其居住條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減輕由此產生的環境影響。
(6)對于工程建成后,地點分散、人為活動較多的生態旅游景點等,要注意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管理,對于不易降解的廢棄物要集中收集,定期處理。
(7)保護區的采暖方式采用燃煤節能環保型采暖爐,6個管理站采暖面積相對較大,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將對周圍大氣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規劃配備濕式脫硫除塵凈化裝置6套,使出口處煙
氣含塵濃度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4.7.2三廢處理
(1)廢水:廢水必須經過生物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再排入水體。生態旅游區內的分散公廁,使用免水環保型廁所。
(2)廢氣:嚴格控制汽車尾氣污染,限制車輛進入保護區,駛入保護區的機動車應安裝廢氣凈化裝置;定期檢修濕式脫硫除塵凈化裝置,保證排放的煙氣達標。
(3)廢棄物:在生態旅游區內設置標牌,加強文明衛生宣傳;設置足夠數量的垃圾箱。訪客入園發放垃圾袋,要求訪客將廢棄物裝入垃圾袋后投入垃圾箱,環衛工人及時清運垃圾、清理垃圾箱,設立垃圾中轉站,集中對垃圾進行處理。
(4)噪聲:消除或減輕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駛入區內的機動車輛,喇叭應符合噪音限制規定,噪音超過國家標準的車輛應安裝消聲器,否則限制進入區內,特定區域禁止鳴笛。
第5章重點工程與項目
5.1保護管理工程
5.1.1管護系統
(1)管理站(中心管理站)
規劃近期在實驗區新建2處中心管理站,錦北中心管理站站址設在原錦北林場管護站舊址,東經127?35?54.08”、北緯41?59?37.77” ,建筑面積500m2;南清溝中心管理站站址設在漫江鎮長松村附近,東經127?35?54.08”、北緯41?59?37.77”,建筑面積500m2;規劃對其設備進行更新,分別配備辦公、外業調查設備、監測設備。
規劃近期在實驗區新建4處管理站,錦江管理站站址設在漫江鎮外、錦江大橋附近,東經127?34?04.45”、北緯41?58?25.76”,建筑面積300m2;長松管理站站址設在原老嶺林場進場線、長松村口,東經127?39?52.55” 、北緯41?54?02.48”,建筑面積300m2;禿尾巴河管理站站址設在長白山環山線78公里處,東經127?38?21.74” 、北緯41?59?40.57”,建筑面積300m2;高麗河管理站站址設在漫江至長松村公路東側,東經27?37?09.66”、北緯41?55?36.83”,建筑面積300m2;規劃對其設備進行更新,分別配備辦公、外業調查設備、監測設備。
(2)管護點
規劃近期在實驗區新建12個管護點,樺皮河橋管護點1,位于東經127° 42' 11.111"、北緯41° 58' 18.833" 處,隸屬錦北中心管理站;高麗河橋管護點,位于東經127° 42'6.588" 、北緯41° 54' 2.141" 處,隸屬高麗河管理站;老嶺二支線管護點位于東經127°44'40.739" 、北緯41°52'27.159"處,隸屬長松管理站;黑河瞭望臺管護點位于東經127°42' 7.754"、北緯41° 50'27.297" 處,隸屬南清溝中心管理站;老嶺一號林道管護點位于東經127° 44' 0.628"、北緯41°53'1.470"處,隸屬長松管理站;漫江天沐管護點位于東經127°44'0.628"、北緯41°56'42.459" 處;南清溝一號林道管護點位于東經127°38'6.803" 、北緯41°53'11.941" 處,隸屬南清溝中心管理站;黑河檢查站管護點位于東經127° 40' 55.636"、北緯41° 52' 11.369" 處,隸屬南清溝中心管理站;黑河三支線管護點位于東經127°45'42.893" 、北緯41°50'4.615" 處,隸屬南清溝中心管理站;長松水廠管護點位于東經127° 38' 22.728" 、北緯41° 54' 14.821"處,隸屬長松管理站;樺皮河橋管護點2位于東經127°37'44.888" 、北緯41°57'46.937" 處,隸屬錦北中心管理站;大脖橋管護點位于東經127°36'55.794"、北緯41° 57' 2.405"處,隸屬錦江1號管理站;每個管護點建筑面積100m2;規劃對其設備進行更新,分別配備辦公、外業調查設備。
(3)檢查哨卡
規劃近期在實驗區新建8個保護區檢查哨卡,禿尾巴河支線哨卡位于東經127° 41' 53.073"、北緯41° 59'13.066",筒子房哨卡位于東經127° 42' 40.220"、北緯41° 57'20.150",錦共支線哨卡位于東經127° 42' 13.275"、北緯41° 56' 40.697" ,一號線與錦老路交點哨卡位于東經127°42' 1.141"、北緯41°55'16.076" ,老嶺一支線哨卡位于東經127°41'56.145" 、北緯41° 54'27.210" ,楓嶺站哨卡位于東經127°46'11.252" 、北緯41°50' 55.010",漫江馬道口哨卡位于東經127° 34' 59.792"、北緯41°57'12.635",高連慶道口哨卡位于東經127°33'30.383" 、北緯41°59'32.223" ,每個哨卡用房建筑面積為50m2,可設值班室、值班宿舍、監控、宣教設施等。
(5)生物圍欄
規劃遠期新建生物圍欄沿著G331國道(保護區內)兩側設置,圍欄總長度為22.64km,寬度1m,生物圍欄所選樹種主要為榆樹。
(5)綜合服務用房
規劃近期在保護區外松江河鎮新建綜合服務用房,建筑面積為1500m2,三層磚混結構。包括機房、感知系統指揮調度中心、監測中心與科研中心一體化建設。另建平房(含車庫)100m2,門衛室50m2,圍墻300m。
(6)管理性標識
規劃近期在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的區界處設置界樁1000個,界碑10個;在緩沖區、實驗區及保護區外路口建指示性標牌52個、警示性標牌70個。
(7)700兆自組網
規劃近期充分利用現有瞭望塔,并結合視頻監控塔,進行基站設備部署,根據保護區實際基礎資源情況,建立有線、無線融合的數據傳輸網絡700M 自組網。服務于保護區的物聯網數據傳輸、多媒體
通信、災害應急通信等業務。
規劃基站建設地點為基站1,東經127°40'54.15"、北緯41°51'38.52";基站2,東經127°39'36.40"、北緯 41°57'34.55";基站3,東經127°34'54.47"、北緯 41°58'40.55";基站4,東經127°38'40.52"、北緯 41°54'58.88"。
(8)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
規劃近期、遠期建設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將使保護區管理模式向數字化管理轉變,變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為保護區提供詳實、可靠的科學管理數據。
智慧管理平臺有軟件和硬件兩部分構成,其中軟件部分包括信息管理系統、管理平臺后臺、大數據建設,硬件部分包括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遠紅外監測、水文水質監測、鳥類AI聲紋監測、無人機、運行及保障系統。
5.1.2巡護系統
規劃近期、遠期在實驗區維修13.2km路面,涉及林區老集材道;遠期在實驗區沿巡護路建5個小型營地。
規劃近期、遠期,配備5輛越野車、10輛摩托車、1輛船艇、1補給保障車;配備巡護裝備160套,包括專業沖鋒衣、登山鞋、防雨用具、背囊、帳篷、簡易生活用具、戶外急救包等。
5.2生態修復工程
5.2.1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
規劃期遠期在實驗區建設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基地50hm2,建設地點為錦北保護站附近。
5.2.2野生動物保護與恢復
規劃期遠期在實驗區建野生動物救護站,位于黑河林場場部,建綜合救護用房400m2,配備3套救護儀器設備、1輛救護與運輸車;
在實驗區設食物補充點20處,位于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
5.2.3中華秋沙鴨棲息地保護與恢復
規劃期近期在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為中華秋沙鴨建10個人工鳥巢,建在峰嶺庫區邊和錦江兩側;在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對中華秋沙鴨補飼工程,規劃近期、遠期每年進行,增殖放流站與暫養池地點建在峰嶺庫區下游沿岸,本地野生紅點鮭魚投放點放在中華秋沙鴨補飼區域。
5.3科研監測工程
5.3.1固定樣地
規劃期近期、遠期,分別在保護區緩沖區建2塊6hm2大型固定樣地;在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建10塊0.1hm2植物監測樣方,其中建在核心區3塊、建在緩沖區3塊、建在實驗區4塊。固定樣地調查在規劃近期、遠期每年進行一次。
5.3.2固定監測樣線、樣點
在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設置4條野生動物固定監測樣線,每條1km。設置盡量考慮覆蓋各種生境類型,主要對有蹄類野生動物監測;同時對鳥類確定8條AI聲紋監測樣點,地點位于錦江、頭道松花江緩流處中華秋沙鴨季節遷飛線上。每條樣線在每年進行兩次重復監測。
5.3.3本底資源調查
規劃期近期進行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充分掌握保護區所有本地資源地理分布、空間布局、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保護價值等。
5.4公眾教育工程
5.4.1改建展覽館與公眾教育中心
規劃期遠期,在保護區實驗區黑河林場場部舊址,改建1500m2的展覽館與公眾教育中心,配備相關設備。
5.4.2青少年自然教育營地
規劃期遠期,在保護區的實驗區黑河林場場部舊址,改建成3000m2的青少年自然教育營地,配備相關設備。
5.4.3生態保護宣教點
規劃期遠期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建設生態保護宣教點。包括7座觀景亭臺,建設地點為峰嶺庫區周邊;建2座觀鳥屋,沿頭道松花江河
段;建30塊宣教欄。
5.4.4公眾教育線路
規劃期遠期在實驗區黑河場部邊上,新建生態小徑棧道2.42km、寬3.5米,作為公眾教育線路。路面鋪裝面積50000平方米、垃圾桶50個,廁所1座,雨水管網250米,護欄780米,標識標牌200個,涼亭2座。
5.4.5解說標識系
規劃期遠期在實驗區設置標牌70塊,包括引導解說標牌和教育解說標牌。
5.4.6宣傳品
編印保護區的植物、動物、自然風光的宣傳畫、宣傳冊、宣傳單等類型宣傳品。
5.5防災減災工程
5.5.1林火防控
(1)瞭望塔
規劃期遠期在保護區試驗區,新建瞭望塔4座,建設地點分別位于池南區政府后山、南清溝南清溝支線18林班10小班公路上,東經127°38′43.14"、北緯41°52′52.60",海拔928m處;建在錦北27林班14小班,東經127°37′40.72"、北緯41°58′23.72",海拔908m處;建在老嶺7林班,東經127°41′55.71"、北緯41°54′57.81",海拔968m 處;建在黑河支線37 林班5 小班公路上,東經127°41′59.95"、北緯41°51′01.80",海拔960m處。構成觀察預報網絡,配置電臺、高倍望遠鏡,兼具長焦攝像頭放置點、700兆基站發射端發射點。
規劃期近期、遠期安裝林火遠紅外監測系統各2套,并安裝遠紅外監測探頭54個。
(2)防火防控
規劃期近、遠期配備防火指揮車1輛、運兵車2輛以及撲火設備。
5.5.2有害生物防治
規劃期近期配備噴藥機、噴霧器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設備、有害物處理設備,規劃每年培訓專、兼職防控人員2次。
第6章管理機構與能力建設
6.1管理機構
6.1.1組織管理機構設置原則
(1)機構設置:本著“精簡、實效、合理”的原則,建立高水平、高素質的組織管理隊伍,承擔“保護、生態修復、科研、公眾教育、資源科學持續利用、防災減災”等管理工作。
(2)人員選聘:實行動態管理,因崗設人,因能選聘的原則。
(3)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體現科學性、規范性、整體性的原則。
6.1.2組織管理機構設置
保護區管理機構名稱為“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行政級別為副處級,隸屬于吉林森工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是保護區專門管理機構,負責保護區全面工作。保護區實行管理處—— 中心管理站——管護站三級管理體系。
保護區管理處現有在職干部、職工人員編制42名,其中管理人員11人、后勤人員1人,巡護人員30人。
本期規劃根據發展與合理利用需要,在原有7個科室的基礎上增加1個科室,并將原科室的職能進行了調整,規劃后的保護區管理處內部設置為:辦公室、保護科、科研科、計劃財務科、公眾教育科、信息化管理科、綜合科、總工辦8個職能科室;下設6個保護管理站:錦北中心站、南清溝中心站、錦江管護站、禿尾巴河管護站、長松管護站、高麗河管護站;每個管理站下設2個管護點,共12個管護點:
樺皮河橋管護點1、高麗河橋管護點、老嶺二支線管護點、黑河瞭望臺管護點、老嶺一號林道管護點、漫江天沐管護點、南清溝一號林道管護點、黑河檢查站管護點、黑河三支線管護點、長松水廠管護點、樺皮河橋管護點2、大脖橋管護點;下設8個檢查哨卡:設有禿尾巴河支線哨卡、筒子房哨卡、錦共支線哨卡、一號線與錦老路交點哨卡、老嶺一支線哨卡、楓嶺站哨卡、漫江馬道口哨卡、高連慶道口哨卡。
6.1.3人員編制
保護區管理處現有編制41名(松林企發[2016]8號),結合今后規劃發展需求,合理確定崗位及人員配置,擬需新增編91人,使保護區管理處人員穩定在132人。不足人員,根據工作需要聘用長期或季節性管護員,聘用社區共建管理、巡護員;聘用人員納入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
按隸屬關系分工如下:管理處領導4人,設正處長1人,設科長8人等,崗位及人員配置詳見表7-1。
表7-1崗位及人員配置一覽表
機構名稱 | 人數(人) | 說明 | ||
合計 | 132 | |||
管理處 | 局機關 | 管理處領導(含總工) | 4 | 設正處長1人 |
辦公室 | 3 | 設主任1人 | ||
保護科 | 3 | 設科長1人 | ||
科研科 | 3 | 設科長1人 | ||
計劃財務科 | 3 | 設科長1人 | ||
公眾教育科 | 2 | 設科長1人 | ||
信息化管理科 | 3 | 設所長1人 | ||
綜合科 | 3 | 設科長1人 | ||
總工辦 | 2 | 設主任1人 | ||
小計 | 26 | |||
下屬站點 | 保護管理站 | 54 | 設站長6人(工作人員兼職監測人員) | |
管護點 | 36 | 設站長12人 | ||
檢查哨卡 | 16 | 設站長8人 | ||
小計 | 106 |
6.1.4機構職能
(1)保護區管理處
貫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實施,執行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賦予保護區的各項任務;組織制定保護區發展方向、方針政策,制定工作計劃和各項規章制度;從總體上把握全區的發展。
(2)辦公室:負責行政事務和后勤管理工作,包括宣傳、公關、文秘、檔案、統計、內務管理及后勤管理工作;承辦黨務、紀檢、監察、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等方面的具體工作。
(3)保護科:執行保護工程規劃的實施,制定長遠期保護戰略、年度計劃;對保護管理站、管護點的業務工作開展及保護區基礎設施的完整性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負責對保護區職工和社區群眾的法律、法規、政策培訓與宣傳教育。
(4)科研科:負責科研計劃、監測方案的制訂和組織實施。組織常規性科學研究和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負責科研技術引進、推廣、傳授、交流,森林病蟲害防治,科技檔案管理,組織科研課題的開展以及人員培訓、深造等人才培養計劃的實行;組織科研考察和科普教育。
(5)計劃財務科:負責財務管理和財務檢查工作。承擔保護區長遠和年度計劃的編制、申報、統計工作;編制保護區財務計劃方案,做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預決算;準確及時地處理財務往來帳目,管好用好固定資產。
(6)公眾教育科:負責保護區對內對外宣傳工作、公眾教育等工作。
(7)信息化管理科:智能保護區建設過程中的智慧平臺建設、網絡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巡護系統建設等。
(8)綜合科:負責保護區會務、外勤等工作,負責旅游安全、消防安全工作;負責制定資源保護的管理規章并組織實施;負責保密、信訪工作;負責保護區內案件偵察處理和治安工作。
(9)總工辦:負責保護區相關技術管理、檔案等工作。
(10)保護管理站:負責轄區內的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工作;并做好下轄管護點、哨卡的聯系、配合工作,做好社區聯防。
(11)管護點:負責轄區的保護巡查,做好護林防火安全工作。
(12)檢查哨卡:負責進出保護區的車輛檢查。對進出保護區的行人、車輛實行嚴格檢查,杜絕危禁物品進入保護區。
6.2能力建設
6.2.1教育
加快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知識更新,通過教育培訓的形式全面加快人才培養步伐,提高保護區工作人員科學文化水平和業務素質;提升從事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及社區活動的能力和工作責任感,適應二十大后新形勢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需要;為保護區自身發展提供
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撐。規劃進行教育內容如下:
(1)普法教育。保護區職工及工作人員的普法教育年進行兩次。可以采取集中聽講座、參觀違法案例展播、競賽知識答卷等形式進行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
(2)參觀考察。保護區職工的國內外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國內外自然保護區先進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學習教育??梢圆扇〖?/span>中影視播放觀看、去國內示范保護區參觀、去國外保護區考察等方式。
(3)聯合開展保護區科學研究。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共同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保護,監測數據獲取、分析,國內外有關保護的方法和技術,森林植被類型、水源涵養、中華秋沙鴨繁育等課題研究。
(4)組織職工閱讀相關書籍、報刊、雜志,提高理論水平;邀請國內外富有保護區管理經驗的專家,以定期開設課程、講座和會議交流等形式進行教育培訓;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5)鼓勵開展“走出去”教育培訓。委托大專院校培養;送往大專院?;蜓芯繂挝贿M修;參加各部委、省、市舉辦的各種培訓班;保護區應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可按照短期培訓、學歷或學位培訓、半脫產培訓等形式進行。
(6)短期培訓教育。保護區管理人員每年接受1次內部培訓;保護區科研人員每年接受1次內部培訓;管護人員每年至少進行1次內部技術培訓。所有保護區工作人員每1年接受1次及以上外部培訓。
(7)長期學歷或學位培訓教育。采用脫產方式,輸送本單位年輕干部或技術骨干到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學習,回到本單位后再 傳授技術和技能。計劃每年輸送3名技術骨干進行脫產學習。
(8)半脫產培訓教育。對有一定文化基礎和培養潛力的職工,進行較系統的培訓。計劃每年輸送6名職工進行半脫產學習。
6.2.2技能培訓
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命共同體理念為依據,努力建立起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生態倫理關系,推進綠色發展,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角度來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本期規劃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定期對職工開展技能培訓,并使之常態化、制度化,是提高保護區干部、職工的保護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規劃技能培訓內容如下
(1)資源保護管理。從辨認森林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資源開始,可以采取野外實物辨識和館內標本辨識相結合,每年開展兩次全員培訓,包括春夏季觀葉、觀花辨識,秋冬季觀果、觀根莖辨識等。
(2)監測、巡護設備使用。從內業到外業對設備、儀器進行實際應用操作培訓,并分析選取的數據、分析記錄的信息誤差等,積累實際操作經驗。
(3)防災減災能力培訓。開展防災減災培訓,包括野生動物識別及防險方法、野生鳥類禽流感防護、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的監測與防控;野外工作常識和生存技能訓練;森林火災預防撲救常識、滅火工具使用等,每年至少在保護區內進行一次培訓。
(4)社區關系處理。社區關系和諧是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社區公眾開展保護區相關法律法規、自然保護知識等的宣傳以及科學種植、養殖等技術的培訓,提高社區公眾的整體素質,有利于保護區的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同時對員工進行社區調查、區域調查等協作、溝通、獨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5)信息化應用技能培訓。包括資源數據庫軟件應用技能培訓、林產品流通銷售環節及生態旅游信息平臺建設應用技能培訓等。
6.2.3智慧保護區管理系統
以國家信息化戰略為指引,以全面支撐引領林業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緊貼林業改革發展、資源保護、生態修復、資源利用發展、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災減災等各項事業,大力推動“互聯網+”林業建設,推動天-地-空一體化智慧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形成立體感知、互聯互通、協同高效、安全可靠的林業發展新模式,提高林業信息化水平與能力。
本規劃通過建立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實現對整個保護區的管護系統、巡護系統、科研監測系統、公眾教育系統、防災減災系統的各種數據信息和管護業務的數字化管理,接入該智慧平臺的有遠程視頻監控、遠紅外照相機監測、水文水質監測、鳥類AI聲紋監測、無人機等。
(1)遠程視頻監控
保護區森林、濕地類型復雜多樣,為保障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安全,規劃增設10個視頻監控點,建立全覆蓋、功能強大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對中華秋沙鴨的候鳥遷徙情況、對野生動物馬鹿、黑熊、棕熊等動物出沒、濕地資源、森林資源進行24小時實時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遠程視頻監控;對防火實施24小時自動化預警和遠程視頻監控,避免了發現不及時造成火情蔓延的隱患,從根本上提高了監測和預防撲救森林火災的綜合能力;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還可以對盜獵盜伐等違法行為進行監控,保證對保護區內出現的違法行為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2)遠紅外照相機監測
增設遠紅外照相機,在不受人為干擾的情況下,不間斷地對野生動物馬鹿、黑熊、棕熊及其種群活動情況進行監測,實現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鳥類遠紅外照相機監測網絡全覆蓋。
(3)水文水質監測
本規劃配備水文水質監測設備8套,將實現對保護區內頭道松花江、禿尾巴河、樺皮河、錦江、高麗河、螞蟻河等主要河流的水溫、水位、流速、流量、電導、PH植、溶解氧、濁度、水質等的24小時連續監測,并進行數據處理,自動存儲數據,為保護區提供詳細、準確的科學數據。
(4)鳥類AI聲紋監測
通過鳥類AI聲紋監測,實現鳥類種群、數量與分布等動態監測,為保護區鳥類保護提供原始詳實的信息資料和堅實的技術支撐。
(5)無人機
保護區地形復雜,用傳統的方法開展資源監測、巡查工作,有些是人力所不及;規劃配備無人機,進行高空實時拍攝作業,對區內林業資源調查視角拓寬,監測、巡查面廣,工作效率高,且快速掌握全局。
(6)巡護、監測信息化
巡護人員和科研人員攜帶PDA,按照系統設定巡護線路進行巡護,并對巡護、監測對象進行定點、定位,采集相關信息,在網絡覆蓋范圍內,實現數據的實施傳遞并自動導入后臺數據庫系統,實現巡護路徑和巡護信息的獲取與保存,以及數據的無縫集成和可視化展現。
(7)辦公信息化
在保護區面積廣、管護類型復雜、人員精簡的情況下,完成保護管理、可研監測、公眾教育和防災減災等任務必然離不開科學的辦公手段。辦公信息化是保護區整體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保護區各方面工作有效完成的有力手段,實現對相關內容進行快速高效地分析整理,同時保證數據保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為高質量完成任務提供基礎保障。
第7章投資估算與效益評價
7.1投資估算
7.1.1估算依據
(1)《《自然保護區工程設計規范》,LY/T 5126;
(2)《林業建設工程概(預)算編制辦法》;
(3)《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試行)(2002年);(4)《自然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規范》HJ/T129-2003;
(5)《自然保護地信息化監測系統建設規范》DB22/T3163—2020
(6)保護區提供的有關技術經濟指標以及通過調查獲得的有關設備、儀器、材料現行價格。
7.1.2估算說明
依據上述有關技術經濟指標,編制本規劃投資估算,并結合吉林省及當地工程建設的實際差價加以調整。
(1)建筑安裝工程費用主要根據吉林省定額及取費標準加以確定。
(2)勘查設計費按工程費用的1.5%計取,建設單位管理費按工程費用的1%計取,工程監理費按建安工程費用的1.2%計取,招投標代理費按工程費用的1%計取,基本預備費按工程費用與工程建設其它費用之和的5%計取。
(3)本次估算內容主要包括保護管理工程、生態修復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公眾教育工程、防災減災工程等主要工程投資以及其他費用。
7.1.3投資估算
經估算,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投資為23686.96萬元。
按工程項目分,保護管理系統14470.78萬元,占工程費用的64.6%;生態修復系統914.00萬元,占工程費用的4.1%;科研監測系統587.20萬元,占工程費用的2.6%;公眾教育系統4560.40萬元,占工程費用的20.4%;防災減災系統1855.16萬元,占工程費用的8.3%。
按投資構成分:建筑及安裝工程費11276.22萬元,占項目建設費用的47.6%;設備及工器具購置費10826.32萬元,占項目建設費用的45.7 %;其它費用1584.42萬元,占項目建設費用的6.7 %。
詳見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投資匯總表7-1。
表7-1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投資匯總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項目 | 投資 | 投資構成 | ||
建安工程 | 設備購置 | 其它 | |||
總投資 | 23686.96 | 11276.22 | 10826.32 | 1584.42 | |
一 | 工程費用 | 22387.54 | 11276.22 | 10826.32 | 285.00 |
1 | 保護管理工程 | 14470.78 | 6079.92 | 8390.86 | |
2 | 生態修復工程 | 914.00 | 594.00 | 320.00 | |
3 | 科研監測工程 | 587.20 | 257.50 | 106.70 | 223.00 |
4 | 公眾教育工程 | 4560.40 | 3159.40 | 1375.00 | 26.00 |
5 | 防災減災工程 | 1855.16 | 1185.40 | 633.76 | 36.00 |
二 | 其它費用 | 721.36 | 721.36 | ||
三 | 基本預備費 | 578.06 | 578.06 |
7.2投資計劃安排
根據保護區現狀、實際需要和各項工程的輕重緩急確定安排建設順序。
近期工程重點進行保護管理中的管護系統建設;生態修復中的野生動物保護與恢復規劃的生態廊道、中華秋沙鴨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科研監測中的固定樣地與樣線,本地資源調查;公眾教育中的宣傳品制作;防災減災中的遠紅外監測探頭設置、防火通訊網絡的手持衛星電話及北斗設備配置、防控設備的撲火設備及無人機,有害生物防控設備和處理設備及專、兼職防控人員培訓,固定監測區確定,野外作業防護衛生救護點的建設;遠期全面完善保護管理、生態修復、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災減災等,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實現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跨越式發展。
本次規劃近期投資12506.27萬元,占53%;遠期投資11180.69萬元,占47%。見表7-2。
表7-2 投資估算按投資期限安排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項目 | 投資 | 投資期限 | |
近期 | 遠期 | |||
總投資 | 23686.96 | 12506.27 | 11180.69 | |
一 | 工程費用 | 22387.54 | 11856.56 | 10530.98 |
1 | 保護管理工程 | 14470.78 | 9924.50 | 4546.28 |
2 | 生態修復工程 | 914.00 | 193.00 | 721.00 |
3 | 科研監測工程 | 587.20 | 242.80 | 344.40 |
4 | 公眾教育工程 | 4560.40 | 1358.00 | 3202.40 |
5 | 防災減災工程 | 1855.16 | 138.26 | 1716.90 |
二 | 其它費用 | 721.36 | 360.68 | 360.68 |
三 | 基本預備費 | 578.06 | 289.03 | 289.03 |
7.3資金來源
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并考慮松江河林業局有限公司財力的實際,本規劃資金來源包括中央投資、松江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配套、自籌三個渠道解決。屬于保護性質的保護管理、生態修復、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災減災建設和能力建設項目,由中央投資、松江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投資,其中中央承擔80%,松江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投資20%;資源科學持續利用規劃屬于經營性質的建設項目需要通過自籌資金解決。
保護區建設工程是社會公益性項目,在不改變保護區功能的情況下,積極開展資源科學持續利用工作,調動全社會重視和參與自然?!?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護區的建設。
7.4效益評價
7.4.1生態效益
(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對降水進行三次再分配,并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而非毛管孔隙又是森林土壤貯存降水的主要場所,非毛管孔隙越大,森林貯水量越多。因此,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大雨不成災、無雨不斷流、山清水秀。
據有關資料表明,每hm2林地可減少水土流失量為240噸/年,以此計算,保護區減少水土流失量為308.92萬噸/年,一般土壤含氮、磷、鉀每噸相當于化肥量為23kg,按化肥平均價2500元/噸計算,其年保土價值達1.78億元。
(2)凈化水質和空氣、調節氣候
據有關部門監測,保護區內水質良好,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保護區內沒有污染源,是一片凈土。同時,大氣降水經過森林植被和土壤的自然過濾和離子交換作用,也起到了水質凈化效果。據有關資料,凈化飲用水平均需投資0.08元/噸,保護區每年凈化水質的效益為24.7萬元。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固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給人類提供新鮮空氣。據測定,每hm2森林釋放氧氣量為2.025噸/年,吸收二氧化碳2.805噸,吸收二氧化硫152kg,吸收塵埃9.75噸。保護區茂密的森林釋放的氧氣量達26064.93噸/年,吸收二氧化硫1608.95噸/年。如果氧氣價值以3000元/噸,削減二氧化硫投資成本以600元/噸計算,僅此兩項凈化空氣的效益就達0.8億元。
保護區大面積的森林,通過改變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對空氣的溫度、濕度、降水和風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空氣清新濕潤,呈現出晝低夜高,冬暖夏涼的特點。據研究:夏季1hm2森林,每天可蒸騰70噸水。也就是說,在炎熱的夏天,保護區每天以近90.1萬噸水的蒸騰速度,向空中和四周散發水氣,滋潤著萬物的生長。所以保護區的森林對周邊地區以及吉林省的局地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并能抗御水、旱、風、霜、冰雹等自然災害,是促進農業穩產、高產的保證,起到了調節氣候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
(3)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及基因資源
規劃的實施將使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得到很好的保護,使眾多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中華秋沙鴨、野生篤斯越橘、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黃檗、紫椴、鉆天柳、野大豆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繁衍,系統內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將保持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保護區內的生物種群,將在保護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將得到保護。
(4)構建區域生態屏障
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禁止開發區,是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區屬松花江水系,保護區主要河流為頭道松花江。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穩定,不僅對于多種珍貴稀有瀕危物種的生存起到保護,而且對于頭道松花江的源頭和上游水域起到保護、對其生態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建了區域生態屏障。
(5)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本規劃將使保護區步入系統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軌道,更加有效保護頭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持續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及對氣候變化的抗性和恢復力,提升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
7.4.2社會效益
(1)是開展科學研究、交流與教學的基地
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的地貌、土壤類型,豐富的動、植物種類,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場所。通過中國東北部山區寒溫帶濕潤氣候區常綠落葉闊葉森林系統演替過程,可以更準確地認識森林生態系統的發生、發展規律,認識生物物種之間的制約、依賴關系,為人類長期多功能、高效、科學利用資源和改善生存環境提供依據。在科研、宣教方面,中華秋沙鴨遷飛、保護、棲息地評價等研究,吸引更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來保護區考察、交流及教學活動,有利于廣泛開展國內外交流活動,有利于保護區積累管理經驗,促進保護區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2)是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的絕佳場所
保護區是自然風光獨特的生態旅游風景區,徜徉其中,可以認識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激發人們的求知欲望,培養呵護生命、善待自然的道德情操,弘揚生態平衡、低碳生活、物種保護等生態觀;旅游者在輕松的游覽中可以獲得廣博的知識;在觀景和了解自然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從而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活廣大游客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熱情;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3)有力推動當地生態建設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確定每年的8月15 日為“生態日”?!吧鷳B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保護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加強保護區建設,實現保護區社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有力推動當地生態建設。
7.4.3經濟效益
保護區建設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雖然保護區建設是以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但也包含了很高的經濟價值。在科學的指導下,合理利用資源,將實現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
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集保護、科研于一體的宏偉工程,對保護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增強保護區自身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滿足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需要,促進和發展我國的自然保護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第8章保障措施
8.1政策保障
8.1.1國家與地方相關法律法規
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吉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等國家、省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根據保護區的特點,制定《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實行“一區一法”,為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供更加符合實際的保護管理依據,加強保護區的依法管理,防止發生破壞保護區的違法行為。
8.1.2特殊優惠政策
把保護區建設納入各級主管部門的社會發展計劃和預算,各級政府要出臺多種優惠政策;對保護區各項基礎建設實行減免稅政策,保證建設工程順利完成;鼓勵節約利用資源和優先考慮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在投資、信貸、項目立項、技術幫助等方面注重政策引導。在行政事業性收費中加大收取保護管理費額度、爭取無息(低息)貸款、發展生態旅游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保護區發展。
8.1.3改善保護區人員待遇政策
保護區各管理站、檢查哨卡工作和生活條件較差,有必要通過開展資源合理利用等活動,適當提高保護區管理人員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條件,解決住房及子女就業等后顧之憂,穩定隊伍。
8.1.4科學研究重點扶持政策
保護區的科研多屬于基礎或應用基礎研究范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在科研立項、經費安排等方面,對科研項目給予必要傾斜。在科研專向經費安排方面應加大投入力度,以有利于保護區科研工作的開展。
8.1.5引進人才政策
采取“送出去,請進來、邊講授、邊調查、邊實習、邊提高”的辦法,不斷提高保護區人才業務水平和知識更新,培養和造就一支思想作風正、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保護管理人才隊伍。對愿意到保護區工作的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并在工資、職稱等待遇方面給予特殊關照;對素質好、表現突出的要提拔重用,從而吸引和留住人才。
8.2組織保障
8.2.1領導管理體系
加強各級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對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領導,各級政府要把保護區建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定期進行考核。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綜合管理部門將自然保護區建設列入本部門的工作計劃,切實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8.2.2運行機制
保護區的規劃實施要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定期對保護區建設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保護區發展規劃的建設目標。各級環保部門和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要通過定期檢查制度,針對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措施促進保護區建設走上合法、良
性發展道路。保護區決策部門針對各管理部門的反饋意見,作出修改,形成新的決策,再接受上級部門的監督、檢查,直至全面通過,付諸執行。
8.2.3定崗定責
實行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加強對任期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簽定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其他工作人員實行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建立適合不同崗位特點的考核指標體系,科學評價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把規劃的實施情況作為保護區管理人員考核的主要內容。
8.3人才保障
8.3.1競爭上崗原則
保護區的保護管理、生態修復、科研監測、公眾教育、防災減災等工作,需要素質高、能力強、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才能勝任,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原則選用崗位人員,實行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備、能力突出、勇于創新、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為全力推進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爭創一流自然保護區提供人才保障。
8.3.2加強培訓和持證上崗
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開展多層次、多類別、全方位的教育培訓、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培訓。對有發展前途的優秀專業骨干和高級管理人員,要有計劃地送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造;請相關學科專家、學者來保護區講課,其中專業知識培訓涉及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中華秋沙鴨及其棲息地保護常識、棕熊等有蹄類野生動物野外識別技術、植物標本采集知識、北斗設備操作技術、野外巡護技術規程等內容進行系統培訓。大幅度提升保護區職工專業能力、理論水平及綜合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保護區的管理水平,確保管理成效,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全面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使保護區保護與管理工作不斷走上正規化、標準化的軌道,培養國際接軌型人才。
8.3.3崗位激勵和獎勵制度
堅決平等有序競爭、強化考核、激勵先進的崗位制度,制定符合保護區的人才考核辦法,確定考核標準和內容。對有突出貢獻和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給與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造成責任事故、損害保護區利益的人員,輕則批評教育,重則進行行政和經濟處罰,構成犯罪的則已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大力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培養和造就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具有開拓創新能力、能擔當起吉林頭道松花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任的人才隊伍,促進保護區各項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8.4資金保障
8.4.1資金管理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擴區建設和管理經費由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各級政府要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組織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所需資金要列入當地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予以安排落實。
保護區建設所籌集的資金必須??顚S?,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有關資金合法使用的規定,保證??顚S?,各項收支都應有明細帳。主要用于保護區基本建設、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聘請群眾護林員以及科學研究、多資源利用、生態旅游。按照分期建設、滾動發展的原則,逐步增加收入,提高保護區自養能力。
8.4.2財務核算辦法
保護區日常運行經費由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負責;統一采用財務核算辦法,執行企業會計制度。
對資金的來源、使用、節余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作出詳細計劃、安排、登記及具體報告。保護區基本建設經費單獨立帳,每年有管理處作出經費使用計劃報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批準后按計劃和財務管理制度開支使用,每月作報表,年終將收支情況、財務報告提交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審查。保護區基本建設實行先施工、后驗收、再資助,促使承建單位以質量換效益,形成共同管理的良好局。
8.4.3資金審計和監督
保護區資金審計和監督,分為兩塊,一是日常運行經費由松江河林業有限公司內審和監督,二是各級財政撥付的專項資金由財政部門負責審計監督。負責對資金使用情況核查、審計和監督工作。監督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財政法規、政策、制度的執行情況,監督財政資金運用和管理過程是否符合規定。保證各項資金使用的合法、合理,杜絕產生挪用、濫用資金狀況,提高資金的利用與使用效率。